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47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7篇
丛书文集   194篇
理论方法论   23篇
综合类   368篇
社会学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71.
王林 《学术研究》2004,644(4):110-115
《万国公报》是一份以宣传基督教为主旨的刊物 ,但它在近代中国却以鼓吹变法而出名。本文对《万国公报》的变法主张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和评论 ,既肯定其鼓吹变法有利于维新思潮的形成 ,某些变法主张对维新派和清政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又指出其宣教的最终目的和为英美利益服务的立场  相似文献   
72.
鲁穆公变法失败的原因并非是穆公任用儒家之故 ,更非穆公任用子思之过 ,而是穆公未能完全听信儒家尤其是子思之言所致。子思已非其祖父式的儒家 ,而是以鲁学为主、并蓄齐学之后的集大成者。子思师、公仪休为政的鲁穆公变法与子夏师、李悝为相的魏文侯改革处于同一潮流 ,具有同等意义。子思对儒家学说的成熟、法家思想的定型均有贡献  相似文献   
73.
李存山 《中州学刊》2005,(1):130-137
范仲淹是开创"宋学精神"的第一人,但其历史地位一直没有给予明确的、恰当的评价.在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以后,王安石的思想经历了一个逐渐转向的过程.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的根本不同就在于:庆历新政是以整饬吏治为首要,以砥砺士风、改革科举、兴办学校、认明经旨、培养人才为本源,兼及军事、经济等领域,而熙宁变法则转向为"以理财为方今先急".熙宁变法之所以引发朝臣的政见不同和党争,固然与儒家传统的义利之辨有关系,但宋代的政治现实也确实面临着士风、吏治与"理财"如何协调并进的问题.只有辩明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的关系,指出熙宁变法转向的局限性,才能理解道学或理学是在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74.
国家问题是传统中国近代化进程中颇为重要的问题。王安石变法是宋代中国面临现代性缘起的积极回应。在一定意义上讲 ,王安石变法造成的制度后遗症 ,是传统中国近代化展开的结构性障碍。宋代宗族社会的兴起以及王安石变法以后日渐形成的独特的国家与社会结构 ,不同于西方市民社会的崛起及影响 ,这一区别昭示了近代化在中西方的不同命运  相似文献   
75.
简论晚清的三次“变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论述晚清社会变革运动的三个阶段,即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与清末改革,以及它们的共同点、差异和相互关系,并阐明戊戌维新是“变法”,洋务运动、清末改革同样是“变法”.论述洋务派、维新派的活动虽贯穿于运动的始终,但他们在不同阶段发挥的作用不同,以及两派之间的关系.同时扼要叙述评价慈禧太后及清廷在历次变法改革中的正、反作用.变法改革虽充满矛盾与斗争,经历曲折与反复,但证明社会变革是不可抗拒的.  相似文献   
76.
中国法治之路不仅仅要靠对国外法律的移植,还有继承自己历史传统中法律思想的一面.试图通过对先秦法家经典文本<商君书>中有关法律思想的梳理,提出<商君书>中的变法思想实为僵化法律之举,旨在说明对于社会相当重要的法律不是任意变更的,必须以正当的价值为基础,否则仅以形式与数量为表征的立法只会进一步地阻碍和困扰人类法律文明的进程.  相似文献   
77.
"嘉祐之治"问题探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嘉祐之治"之提法是在北宋后期废新法复旧政的背景下出现的。南宋及以后朝代士大夫对"嘉祐之治"亦屡作称颂。笔者认为后人对"嘉祐之治"之称述并非毫无根据。仁宗嘉祐时期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相对而言,却在短时期内表现为社会安定、人才之盛、政治清明诸景象,是两宋政治的最好时期。此问题向不为宋史研究者所注意,缘于研究者对变法问题之态度。学者们多以为王安石变法前,北宋社会存在诸多问题,而忽视或不愿承认在短期内出现过良好政治局面之事实。  相似文献   
78.
王安石是我国封建时代为数不多的系统提出人才理论,大胆选任人才的政治家之一。他对人才问题认识深刻,以古喻今,把它上升到事关社稷兴亡的高度,并提出了对人才“陶冶而成之”、“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的系统的人才理论。在政治实践中,他大胆改革教育制度和官吏选任制度,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适宜的环境。王安石的人才理论和实践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9.
刘成国 《河北学刊》2003,23(4):169-172
王安石的师承渊源明确可考者有杜子野、张铸、谭三人 ,而向来遭受质疑的周敦颐与李觏也应与王安石存在着人际上的交往和思想上的交流。王安石的后嗣绵延不绝 ,虽然多因北宋后期的党争而仕宦坎坷 ,但绝非诸多宋人笔记中所载之情况。  相似文献   
80.
马忠文 《浙江学刊》2002,(4):197-201
长期以来学者对康有为1888年在京师活动情况的了解,主要依据康氏本人的自编年谱、文稿以及其弟子的著述,据此,学界对康氏早期从事变法活动的历史曾予以了很高评价。然而,从康有为的个性、处境及思想动机看,他频频上书权贵很大程度上系受到清议风尚的影响,主要目的是为了寻求出仕机会。在京期间,像许多落第士人一样,康氏亟亟奔走于权门,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心态。这种心态在他戊戌时期的政治活动中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事实上,康有为的早期历史后来被康、梁有意无意地美化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