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36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62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210篇
社会学   100篇
统计学   2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51.
<正>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证,更是我们党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源泉所在。自2011年以来,江苏省如皋市把"让每一位群众脸上都写满笑容"作为做好群众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推行"一中心三理五制"模式,构建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着力为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夯实群众基础,凝聚强大力量,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452.
王珂 《中州学刊》2007,(2):208-212
意象派诗歌运动和新诗革命是中西方诗歌史上最大的自由诗运动,前者是诗的技术的小改良,后者是诗的文体的大革命。意象派运动在诗的内容的世俗化和诗体的自由化上,确实影响了胡适及中国的新诗革命。但是胡适所受的影响远远没有通行的观念认为的那么巨大。胡适的“八事”与意象派的“三条原则”和“六条原理”都有巨大差异。中国的国情和胡适做人做学问的个性使他夸大了意象派运动的文体革命及诗体解放的程度,故意忽视意象派的精髓:高度重视偏重于图像而非象征的意象、清晰和有力兼顾的凝炼和适当保留格律形式的诗的音乐性。意象主义的“意象”与中国的“意象”颇异,im agism更应该译为“意像主义”或“具象主义”而不是“意象主义”。  相似文献   
453.
如画美学传统为18世纪英国理论家们所确立,它改变了17世纪自然审美的寓言化倾向,使自然美学成为可能.但如画美学的公式化也把自然审美导向一个新的误区:1.如画美学的距离化欣赏方式导致人与自然的隔离与对立,甚至人对自然的征服.2.如画美学把自然的美看成是主体想象、心灵表现的产物,从而遮蔽了自然本身所具有的美.3.如画美学认为只有那些看起来象画一样栩栩如生、适宜入画的自然景观才值得欣赏,这导致自然审美欣赏的精英主义姿态.  相似文献   
454.
路强 《晋阳学刊》2014,(6):3-10
当代世界哲学已经呈现出一种多元发展、深入生活实践的态势,从而形成了很多新的思想流派与新的研究范式。哲学的这些新的发展都对当代中国的哲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引导意义。毕竟,中国哲学的发展是不可能以闭门造车的方式自说自话,而要以作为世界民族之林的一员的姿态来面对世界、审视自身。因此,如何加强与整个世界的哲学研究进行有效的沟通,就要对整个哲学在当代的发展图景进行全面的了解,并从中发现自身的立足点。对此,我刊特别约请了我国著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谢地坤研究员,对当代世界哲学的图景与研究范式进行整体的介绍,并立足于中国社科院这样一个学术研究的前沿平台,为青年学者在哲学研究中提供一些新的研究线索与思路。  相似文献   
455.
所谓"东亚儒学"虽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等地的儒学传统,但它并不是东亚各地所呈现的不同版本的儒学拼凑而成的"马赛克"。"东亚儒学"的视野超越国家的疆界,它既是一个空间的概念,也是一个时间的概念。作为空间概念的"东亚儒学",指儒学思想及其价值理念在东亚地区的发展及其内涵。作为时间概念的"东亚儒学",在东亚各国儒者的思想互动之中应时而变、与时俱进,而不是一个抽离于各国儒学传统之上的一套僵硬不变的意识形态。东亚各地的儒家传统虽各有其地域特色,但中、日、韩的儒学传统却有异中之同,这就是它们都分享儒家的人文主义思想。东亚儒家坚持"人之可完美性"的信念,与犹太基督宗教的"原罪"或"人之堕落性"的信仰,构成鲜明的对比。东亚儒家以"人之可完美性"为核心的人文主义,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身心一如,(2)自他圆融,(3)天人合一,(4)历史意识,这四者共同构成一个以和谐为特征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456.
从纪昀和王国维对"意境"的使用来看,意境源于诗人的眼前实景.诗人用语言符号将眼前的"难状之景"再现出来,读者由此想象出具有景深效果的视觉景观.意境对应的语言表达方式是描写,景是其摹仿对象,"阔远"和"如画"是其美学特征.诗人运用的透视描写是文学意境生成的形式基础,相反,议论和叙述等语言表达方式达不到这种效果.意境可分为"视错觉"式、"门窗借景"式和"平面重叠"式三种类型.意境和"不隔"诗要显"等诗歌理论的核心均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中原战乱催生了中国山水诗,南方"如画"的山水景观是意境生成的现实基础.中国现代学者对艺术品形式的轻视和对"形似"的恐惧导致了意境的泛化,虽然这能使读者远离偶像崇拜,但同时也使后者忽视了对文学作品的直观体验.现代读者没有必要在意义的问题上纠缠不休,体验到在语言中栖居的乐趣就是审美活动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457.
458.
付骁 《天府新论》2020,(6):122-127
"如画"是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术语,如画的诗句再现的对象是趋于静止的风景,读者想象中的形象诉诸直觉,没有象征含义,也不涉逻辑,决定了"如画"批评的审美本质。批评家用"如画"评点诗句意味着强调画意之美,从而淡化了以意义和联系为特征的意识形态属性,从现代视角看是中国古代的审美批评。清代方东树将诗句有无画意作为批评标准,而王国维将"如画"提升为具有规定性的文学法则,即诗人须营造趋于静止的画面感。"如画"奠定了中国文学审美论的理论基础,中国历代批评家与国外的巴托、高尔基、卢那察尔斯基、布罗夫等批评家用各自的理论语言,共同揭示了这一关于文学和现实关系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459.
本文对现存的郑玄四部笺注书中的600余处涉及文字改读和校正的地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中归纳提炼出了6种常见的校勘术语及30余种准校勘用语,并对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穷尽性研究。既条分缕析地论述了它们各自的主要特点,也指明了它们之间混用的地方;既有总体论证,也有定量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460.
古代祭祀礼仪会择取一个实物代替逝去的祖先,周代以前用尸,后代又出现了神主牌位、祖先画像等形式。后嗣面对着祖先的象征物,表达哀思和祷祝,也在想象中祖先的“注视”下确定着宗族文化的传承和自我的身份之名。祭礼中的祖先既是具象化的临在,又在想象中被后嗣加工重塑,成为宗族文化的符号,以有形和无形的存在影响着后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