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8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189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6篇
人口学   17篇
丛书文集   229篇
理论方法论   34篇
综合类   702篇
社会学   15篇
统计学   270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09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全要素生产率指资本、劳动及其他所有要素 所带来的总和的产出增长。本文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对近20年来日、美等发达国家各产 业的生产率进行了比较,并对日本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生产率低下及产业竞争力下降做了 分析,指出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是强化产业竞争力、促 进经济增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2.
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近年来我国环保领域的重大改革举措,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反映地区经济活动绩效与环境成本的重要指标。文章基于事件研究法,对中央第一轮环保督察行动前后我国市级面板数据进行动态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整体上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的短期环境成本效应大于节能减排效应,综合效应为负;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对不同产业结构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处于产业升级路径两头的地区综合效应为负,处于产业升级路径中游的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综合效应为正;不同批次接受中央环保督察的地区,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所受影响无显著差异,被督察地区不存在政策模仿效应。  相似文献   
133.
文章以2010—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门槛效应模型分析企业信用风险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信用风险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有促进作用,但该作用的发挥受到融资约束的影响。当融资约束水平较低时,信用风险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而跨越门槛值后,信用风险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不同的融资约束门槛区间内,货币政策均发挥负向调节效应;相较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门槛值更低,且表现为双重门槛效应。融资约束水平跨越第一门槛值后,民营企业信用风险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弱,跨越第二门槛值后,民营企业信用风险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34.
滕泽伟 《统计研究》2023,(10):30-42
本文以服务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共同前沿、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探讨了碳排放约束下我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差异、动态演进和影响因素等问题。研究发现,我国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特征,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是超变密度,其次是地区内差异,地区间差异的贡献率最低。我国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不同极化特征和“俱乐部收敛”趋势。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支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外商直接投资对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表现为正向不显著,能源消费结构对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显著为负,行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显著促进了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本文的研究对于识别不同区域之间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差异,实现服务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5.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重点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有效联动国内国际“双循环”。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循环”相关重要讲话的深入学习和已有文献的详细梳理,结合可获得数据,科学论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指标体系。通过构建模型,设定核心变量“双循环交互项”,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测度国内国际“双循环”有效联动能否有效激发全要素生产率,并在微观层面验证技术创新这一中介效应,解决“双循环”领域宏观和微观层面实证研究的可操作性问题。研究表明:首先,通过熵值法构建的内、外循环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即东部地区较高,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其次,在宏观层面的实证检验中,“双循环”有效联动对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较中西部地区更为显著;在微观层面的实证研究中,总体上“双循环”有效联动提升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国有企业和规模较大的企业有着更显著的促进作用。最后,将科技创新作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变量,验证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可以通过技术创新作用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这一路径。  相似文献   
136.
《求是学刊》2017,(6):37-45
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经济增长率,而且直接形成实质的经济增长,是各地区收入差异最为重要的原因。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使命是寻找一条能够推动文化产业走向集约型发展道路。而文化要素在行业间、区域间的错配将导致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损失。因此,在现有资源约束下,不用再增加要素投入,而通过放松文化市场的准入门槛、增强文化企业创新活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文化产业集聚,以此减少文化企业要素错配程度,提升行业资源配置效率,进而促进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7.
138.
文章应用索洛余值法,基于2000—2018年的面板数据测度了京津冀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并构建反距离权重矩阵的空间滞后模型(SLM)与空间误差模型(SEM),运用空间回归模型偏微分方法对国际产业转移的空间技术溢出效应进行解析。实证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全要素生产率较高的地区对邻近地区有负向影响;国际产业转移与本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呈负相关关系,其对相邻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尚未形成;从直接效应看,研发投入、人力资本、基础设施与经济密度指标均对本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对本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负;从间接效应看,仅人力资本指标对邻近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呈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9.
140.
汪朝阳 《统计与决策》2017,(20):113-116
文章运用熵值法计算了1981-2015年湖北省污染综合值,并利用索洛余值法和状态空间模型估计了湖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最后测算了各投入要素对GDP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资本投入对湖北经济的贡献作用最大,其次是环境污染;湖北经济绿色转型压力巨大,特别是2000年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