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8篇
社会学   20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沈良懿 《老友》2010,(2):26-26
回想少年时,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盏油灯和两盒火柴的往事了。9岁那年,我要上小学读二年级,但开学时正适逢生产队的牛分给小孩喂养,父亲把一条老水牛的缰绳  相似文献   
52.
30多年前,他因家贫,学习成绩优秀却不得不弃学回家,帮助生产队上山扛木材,挣每天4.5工分的报酬,用于补贴家用,照顾多病的母亲和老奶奶。但他并没有埋怨,而是用山里人的坚韧和他的勤奋、睿智,在心中做起了带领山区村民共同脱贫致富的梦:30多年后,当他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接待各地来访、“取经”的农民朋友,不厌其烦地介绍着各种果木产品如何种植、如何营销……此时的他,已是远近闻名的农民企业家,身上的光环,正如窗外照在大山上的阳光般多彩!  相似文献   
53.
母亲印象     
萧波 《办公室业务》2012,(20):60-61
<正>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我,一眨眼,人生已过半。每每忆旧,印象最烈者当属母亲。我出生在华坪县船房乡高桥村的一户贫苦农家,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从我有记忆起,因为父亲做得一手好木活,常被生产队抽到外地建水库、修国道,架桥梁,因而与我朝夕相处的就是母亲。或许,这便是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主因。母亲特别勤劳能干。她无日不劳作,总是闲不住。由于父亲常年不在家,女人干的活,她全都要干;男人干的活,她也得拼命去干。她那娇小的身躯,承载着比其她农妇更为沉重的负荷。  相似文献   
54.
<正>夜色苍茫以后,敬老院里就静悄悄的了。敬老院不像普通人家,既没有大人的繁忙,也没有孩子的吵闹;敬老院也不同于生产队的办公室,既没有熙熙攘攘的人来人往,也没有会计人员清脆的算盘声。老人们爱清静,他们吃过晚饭,弄好了鸡鸭和猪羊,就开始坐在天井里打盹;也有回到自己房子里去的,那多半是倦意来了,连  相似文献   
55.
老屋     
莫景春 《老友》2013,(10):19-19
老屋其实不老,不过三四十年的光景,是父母在生产队的时候,靠一分一分地积攒才搭建起来的。青灰的瓦片有些黯淡了,黄土夯起的墙依然坚挺,杉木制成的门板依然咿呀有声。门前那棵夏绿冬红的柿子树特别地精神抖擞,像守护着老屋的忠实卫兵;春天的时候,柿子树花开点点,缀满枝丫,香气溢满了老屋。那时候,姐姐没有出嫁,姐弟四人便常常在这三间低矮的瓦房里追逐打闹,笑声喊声此起彼伏,飘满狭小的老屋。  相似文献   
56.
母亲还鱼     
蒋平 《社区》2014,(26):60-60
我童年的记忆里,藏着一条普通而又不普通的鱼。那是一个星期天,时逢生产队干塘。我与哥哥早在两天前得知消息,特意赶了个大早。嘴里说是去看热闹,实则是想从中捞到一两条小鱼回家解解馋。  相似文献   
57.
那是我九岁时发生的一件事。那时,人们很穷,尤其我家,更是穷得要命。当时,我们一家六口人,父母和我们兄妹四个,算得人多劳力少的人家。父母整日不分白天黑夜地在生产队累死累活地干,可无论怎么努力,怎么挣,也不够吃,家里的境况很糟,简直要揭不开锅了。  相似文献   
58.
插队趣事     
陈玉霞 《山西老年》2013,(10):15-15
烧地瓜 那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为了响应党的号召,我们一家随父亲从哈尔滨市的一个军工企业,来到山西的一个大山沟里,支援祖国的"三线"建设。后来我就插队到绛县一个叫关庄的生产队。  相似文献   
59.
风吹麦浪     
正新春伊始,随着李健清新欢快的《风吹麦浪》,自己驱车北上咸阳原登高览胜,透过阳光下青青的麦苗,仿佛看到了数月后金黄色的原野上,麦浪滚滚、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想起了上小学时下乡帮生产队拾麦穗的情景;想起了带着孩子在麦间小道穿梭的情景;想起了与统计同仁一起在麦田里开展粮食测产的情景;想起了刚出锅冒着热气的面条、馒头那沁人的麦香......关中一带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自古便是粮仓,盛产小麦。从每年的5月末到6月中下旬自东向西开镰收割,收获前期农民最担心的就是刮风下雨,影  相似文献   
60.
看坡     
前不久,听到这样一个故事:20世纪70年代,一个穷山村有位老人常年给生产队看坡,但一年下来总会丢些玉米地瓜。村里有个年轻人对此不满,主动请缨要干好这个活。他严防死守,只要有人偷庄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