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577篇 |
免费 | 714篇 |
国内免费 | 236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100篇 |
劳动科学 | 80篇 |
民族学 | 870篇 |
人才学 | 271篇 |
人口学 | 86篇 |
丛书文集 | 8322篇 |
理论方法论 | 1578篇 |
综合类 | 15352篇 |
社会学 | 1506篇 |
统计学 | 36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363篇 |
2023年 | 801篇 |
2022年 | 775篇 |
2021年 | 1039篇 |
2020年 | 1010篇 |
2019年 | 914篇 |
2018年 | 391篇 |
2017年 | 610篇 |
2016年 | 773篇 |
2015年 | 1282篇 |
2014年 | 2386篇 |
2013年 | 1949篇 |
2012年 | 1941篇 |
2011年 | 2061篇 |
2010年 | 2044篇 |
2009年 | 2023篇 |
2008年 | 2169篇 |
2007年 | 1560篇 |
2006年 | 1442篇 |
2005年 | 1188篇 |
2004年 | 926篇 |
2003年 | 867篇 |
2002年 | 656篇 |
2001年 | 524篇 |
2000年 | 391篇 |
1999年 | 177篇 |
1998年 | 91篇 |
1997年 | 54篇 |
1996年 | 37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22.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34-137
欧茨的小说《奇境》刻画了20世纪3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处于历史变迁中的男性荒原般的精神状态,深入男性内心最隐秘的地方,揭示了他们的恐惧、压抑、绝望,探寻了男性的内心孤独、抑郁、精神空虚、自我异化的生存困境。小说中对男性精神生态的刻画,说明当时美国社会的不良现象给人们生存造成的混乱局面和心理问题,也体现出欧茨对人的关注,对人精神的关切,对男性无奈处境的怜悯。 相似文献
23.
绿色基础设施是支撑生态系统可持续运行的重要保障,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势必对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更具要求。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区存在生境破碎、生态脆弱等困境,尤其在经济水平与地理环境双重制约下,如何高效利用现有资源条件构建绿色基础设施以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仍具实践困境。论文基于国土空间规划全域全要素视角,以西藏索县为例,通过形态学空间格局、电路理论等方法,识别区域景观要素及生态源地,筛选廊道与战略节点对格局结构进行优化,并结合研究区实际探索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思路。研究结果能够为研究区生态修复与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提供实证依据,亦能为其他高原寒地城镇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4.
列维纳斯的“他者性”伦理认为,“他者”具有绝对的差异性,我与他者是非对称的伦理关系,自我是“为他”的责任主体。在“他者性”伦理视野下,师德失范主要表征为沉迷私利偏离育人本位、自甘沉沦以致陷入平庸、规制方案催生伪善行为。其主要原因在于师生关系异化,即异化为“占有-被占有”的物我关系以及“认识-被认识”的同一关系。以他者性伦理思想为参照,除了构建师德外铄友好环境之外,教师自身也要从认识主体变为伦理主体,锤炼责任和爱的伦理品质,培养自律自强的精神之欲。 相似文献
25.
生态宜居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涵,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推进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地处云南滇西北的永胜县羊坪彝族乡结合自身发展,以农村环境整治、环境保护宣传、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为重点,积极推进生态宜居美丽羊坪建设。本文主要对羊坪乡人居环境改善、水源地治理等为主要内容进行了调查分析,由此探索西部民族地区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6.
青海省是黄河的源头省份,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中的地位重要而特殊。推动黄河青海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解决深层次发展矛盾,促进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针对青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法治困境和现实需求,从明确依法治理理念、完善地方立法、创新生态补偿制度、弘扬黄河文化、健全区域协调联动机制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法治建议。 相似文献
27.
甘肃是黄河上游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但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基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提出构建以兰州、白银、临夏、甘南四市(州)为主要地域范围、以“一带一核三区”为基本空间布局的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阐明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的内涵是以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为宗旨,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和约束,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出放大政策叠加效应、发展县域经济、建立“数字化黄河工程”等促进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构建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8.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