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73篇
  免费   727篇
  国内免费   83篇
管理学   2835篇
劳动科学   358篇
民族学   1283篇
人才学   787篇
人口学   460篇
丛书文集   4428篇
理论方法论   1938篇
综合类   12788篇
社会学   7253篇
统计学   953篇
  2024年   220篇
  2023年   1002篇
  2022年   869篇
  2021年   919篇
  2020年   700篇
  2019年   537篇
  2018年   244篇
  2017年   365篇
  2016年   388篇
  2015年   695篇
  2014年   2654篇
  2013年   1958篇
  2012年   2293篇
  2011年   2944篇
  2010年   3018篇
  2009年   2692篇
  2008年   3073篇
  2007年   1746篇
  2006年   2034篇
  2005年   1245篇
  2004年   1086篇
  2003年   647篇
  2002年   548篇
  2001年   519篇
  2000年   360篇
  1999年   90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7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91.
郑业芳  郭赛琴 《职业》2020,(11):93-94
中职语文有效作文教学应立足于语文本身,立足学生实际,守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合理安排教学序列,拓展课外写作生活,充盈写作源头活水,丰富作文评价方式,发挥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不断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992.
993.
从世界舆论发展的潮流着眼,以《顺天时报》为个案,可以窥见外资媒体如何在舆论理念、新闻手段和版面设计等方面影响中国舆论发展的进程,同时它们还构成了新文化之所以能够在五四运动前后获得广泛传播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94.
995.
明清以来苗语东部方言区民间文献在古歌、古老话、创世纪史话、民间故事等口述材料的基础上,增多了用汉字记录的科仪文本、地方志、家谱、碑刻等。这些文献更贴近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出地方社会的真实样貌。它们在家庭、学校、社会等教育场域中形成并传承,通过口传心授、文治教化的方式,承载着各族人民历史记忆、生产生活经验,反映出儒家思想和礼制规范。经过各族人民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地方教育促使国家自上而下和地方从下到上双向地实现了礼俗互动,重构了地方知识谱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地方教育的发展,是地方教育的应有之义,为地方教育提供内在指引。地方教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外在助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同频共振地强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归属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996.
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界地带的天祝藏族自治县(简称天祝县),自古以来是多民族交往互动频繁的地区。文章试图通过梳理特殊地缘环境影响下的天祝县文化总体特征,结合近年天祝县发掘的自身历史文化意义,促成符合当代情境的共同体式社会整合,进而讨论在越来越强调整体性的今天,天祝县是如何走出一条既符合县情,又充分发挥自身文化特色的现代共同体之路;同时,也为在理论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一定的地方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997.
明清时期是贺兰山主题诗词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政治环境、文教事业等地缘因素的共同构建下,诗词作品中的贺兰山突破以往单一的政治地缘形象而呈现出丰富多元的书写维度。一是地理空间维度,以山峦景致咏江山之胜,以贺兰晴雪为代表的景致呈现出书写群体对边地宁夏从疏离到欣赏的情感转向。二是文化空间维度,以塔林佛寺文庙反映儒释道三教相交融的文化氛围。三是心理空间维度,以历史遗迹抒怀古思今之情。明清贺兰山主题诗词的重要研究价值在于贺兰山文学景观的审美形象和文化内涵的变迁过程就是其逐渐与中原文化不断建立联结关系的过程,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998.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铸造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文化长河中,也凝聚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因而能够展现和存养于具体的红色符号中。红色符号是一种物质性与精神性相统一的象征载体,其呈现的话语与空间、蕴含的记忆与情感、外化的仪式与生活,是红色符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展开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红色符号路径,需要依托红色符号的形式与内容,运用红色符号的认同机制,利用红色符号的实践形态去推进。  相似文献   
999.
明清时期,随着国家权力向西南地区的延伸,泗城土司的国家认同逐渐加强。其国家认同主要表现为构建华夏英雄祖先的身份认同,积极贡赋、服从征调的政治认同以及主动研习儒学的文化认同。泗城土司高度的国家认同体现了其自觉的“华夷一体”的共同体意识,这有利于西南边疆的政治稳定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客观上推动了泗城地区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000.
赖莉  贺芒 《创新》2023,(1):55-65
乡村公共性再造是重塑乡村共同体的关键。文章以X村为研究案例,构建“制度-接点-生活”的分析框架,探讨其公共性再造的实践方式、过程和逻辑。研究发现,乡村公共性再造在制度、生活和接点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公共资源、公共规则、公共精神再造的方式,经历植入阶段、自主阶段、整合阶段,实现公共性可持续生产。在乡村公共性再造过程中,通过供需匹配机制、规则互补机制、价值统合机制,实现制度逻辑、生活逻辑、接点逻辑的耦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