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00篇 |
免费 | 27篇 |
国内免费 | 1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15篇 |
劳动科学 | 16篇 |
民族学 | 19篇 |
人才学 | 47篇 |
人口学 | 5篇 |
丛书文集 | 308篇 |
理论方法论 | 53篇 |
综合类 | 833篇 |
社会学 | 127篇 |
统计学 | 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28篇 |
2022年 | 30篇 |
2021年 | 37篇 |
2020年 | 39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27篇 |
2016年 | 44篇 |
2015年 | 77篇 |
2014年 | 142篇 |
2013年 | 80篇 |
2012年 | 98篇 |
2011年 | 114篇 |
2010年 | 110篇 |
2009年 | 111篇 |
2008年 | 146篇 |
2007年 | 83篇 |
2006年 | 73篇 |
2005年 | 53篇 |
2004年 | 48篇 |
2003年 | 68篇 |
2002年 | 36篇 |
2001年 | 42篇 |
2000年 | 46篇 |
1999年 | 18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1.
从熵和(火用)的视角论人-机-环境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工程热力学中熵和<火用>的基本概念出发,对人-机-环境关系进行了新的探索.指出<火用>是推动事物发展的直接动力,而资源与环境的差异就是<火用>.因此资源与环境是对人类同等重要的东西,前者是一些低熵物质,后者是具有接纳高熵物质的空间.人具有获取含<火用>物质的目的意识与能力,但人类在攫取自然资源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因为环境是产生<火用>价值的前提,最理想的情况是人-机-环境和谐相处,共同进化. 相似文献
12.
13.
《濒湖脉学》是明代李时珍写的一部脉学名著,用通俗晓畅的韵文编写了83首歌诀。本文通过对书中83首绝句的韵脚进行彻底的分析、归纳,总结李时珍的用韵体系。我们发现李时珍的用韵在基本依照明代的通语同时也包含了他自己的语音特点。 相似文献
14.
孔祥智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1)
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和农村发展的三农问题,成为近年来中国政府和中国理论界关注的重点和焦点问题。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年,农村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仍然面临许多新问题及发展困境。为了推动和加强农村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充分发挥综合学科优势,2009年12月4日,吉林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并围绕农村改革与发展问题举办了主题为马克思农村发展理论与新农村建设的跨学科学术论坛,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学科领域对农村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展开科研攻关和专题研究。本刊选取论坛上具有代表性的4篇文章,撷其精要登载,以期对农村发展理论与新农村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钱维道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
儒家重视人治,主张贤人治国。本文通过研究儒学伦理道德与其政治思想的关系,抓住仁学———仁政———贤人治国的逻辑线索,揭示儒家贤人治国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和理论基础,探讨了儒家在识贤、选贤和用贤等问题上有价值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老子的"道",主要指形成世界的本原,决定万物的本体,宇宙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而老子的"德",其广义是指万事万物合"道"而行的品性,其狭义则指人的合"道"而行的品性。"自然"是老子"道"与"德"的本质特征。"道"生万物,"德"养万物","道"体"德"用,二者辩证统一于万物之中。老子哲学的主要意蕴就是依"道"而立"德"、立"德"而明"道"。老子对"道"的预设与描述体现出老子哲学理论思维的形上视域,老子对"德"的揭示与规定标志着老子哲学实践关怀的形下向度。 相似文献
17.
金谷游宴人物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金耀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28-132
以元康六年的送行游宴为高潮的金谷文人集会活动,在当时和后世都有较大的影响,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西晋文学的认识。但由于资料的缺乏,目前对这一活动(即便是金谷游宴)的基本情况还所知甚少。本文即在兴膳宏、徐公持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细致爬梳有关资料,对游宴的参与人物进行深入考证,或确认、或推测、或否定,使原先模糊的情形逐渐清晰,为更进一步的相关探讨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18.
19.
在中国历史上,妲己被看作邪恶的代表。通过对史实的考察,笔者认为这种论断有失公允,史籍记载中既有真实的一面也有失真的一面。这一形象的塑造,是周朝统治者为论证自己统治地位的合法性,对商纣王和妲己的"残暴"进行的刻意渲染;是后世史家为了告诫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殷纣亡国的教训,对历史事实进行不断夸大的结果;同时也是古代女性命运轨迹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