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80篇
劳动科学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4篇
综合类   74篇
社会学   7篇
统计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41.
江山 《决策》2011,(8):I0006-I0007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的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对于推进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探索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新模式,深入促进中西部崛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规划》明确提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  相似文献   
42.
皖江流域农业开发的历史悠久,是得天独厚的稻作农业区,圩田事业长盛不衰。、明清两代,皖江流域的圩田开发进入了鼎盛时期,水利事业和联圩并圩工程逐渐发展和完善,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清代中叶以后,伴随着人地矛盾的日渐突出,更大规模的圩田开发运动带来了物产枯竭、地力下降、水土流失、渔业受阻、水患加剧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地区生...  相似文献   
43.
汪名旵  吴明 《决策》2010,(6):I0002-I0004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效应已经渐渐呈现。今年以来,台湾友达光电、竣凌电子以及航嘉电子等著名企业纷纷落户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1-4月合肥经开区招商引资总量已达到%.36亿元,同比增长了30.47%。可以说,产业转移已经成为经开区加快发展的强力支撑。”合肥经开区党工委书汜、管委会第一副主任姚卫东在向记者介绍合肥市经开区今年来的迅猛发展态势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相似文献   
44.
陆玉龙 《决策》2007,(11):50-51
2006年,南京市编制了南京都市圈5年建设规划纲要.今年,合肥经济圈的规划也正在加紧编制.加上皖江城市带,在长三角边缘的不大区域内就同时出现了3大城市群,三者不是相切而是相交的,巧合的是交叉重复的城市、人口、面积都占1/3左右.  相似文献   
45.
从实证的角度出发,在建立皖江城市带城市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的方法.从经济实力、对外开放程度、社会发展和环境发展四个方面对皖江城市带包含的8个地级市和2个区的综合经济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合肥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最强,其他城市都存在一两个薄弱方面。最后从建设城市连绵区、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平等社会和解放思想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各城市地区综合经济竞争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46.
皖江城市带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皖江城市带现代服务业总体规模偏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投资主体之间均存在程度不等的发展不平衡。因此,应强化承接以长三角为重点的国内外高端服务业,形成"一核(以合肥为核心),双轴(沿铁路干线、长江岸线的现代物流轴),多个综合商务功能集聚区和开放的皖江城市旅游带""点—线—面"式的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47.
运用问卷调查、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皖江城市带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态度、动机和行为特点等进行了研究分析,同时对影响皖江城市带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心理的诸多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体育消费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强身健体和消遣娱乐,影响皖江城市带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心理预期的主要因素为社会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群体因素和大众传媒因素等。  相似文献   
48.
李慧 《中华魂》2013,(16):40-42
滁州是安徽东大门,与南京市山水相连,是南京"一小时都市圈"主要成员和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重要一翼。  相似文献   
49.
徐浩程 《决策》2009,(6):18-20
对于皖江,获得示范区的“帽子”是件幸事。如何探索与示范,才真正是先行者的使命。  相似文献   
50.
皖江城市带参与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而建立完善的人才开发一体化体系是推动人才开发一体化的必要保证.文章在对皖江城市带人才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以提高人才竞争力为目标,遵循可实现、合作共赢以及与产业发展战略相一致的原则,构建了包括协同配合的人才引进体系、切实有效的人才共享体系、优势互补的人才开发体系、互联互通的人才市场体系、相互衔接的人才服务体系在内的人才开发一体化体系.最后,结合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人才合作现状,提出应根据自身实际与需求突出工作重点,在人才开发一体化各体系建设上实现点的突破,以点带面推动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