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42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9篇
理论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96篇
社会学   30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1.
世界眼光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世界全球化趋势的发展 ,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的世界眼光审视世界和中国的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并当好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深刻理解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重要思想 ,对我们迎接全球化浪潮带来的挑战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何顿创作了一系列表现当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给个人心灵带来冲击的小说,这些在场感强烈的作品是何顿对时代、对人性的观察。在其新作《幸福街》中,何顿由现场转向历史,通过叙写黄家镇幸福街上两代人、半世纪的生活历程,从源头梳理“50后”的一代中国人的人生轨迹和精神难题,以具有历史感的眼光探寻社会历史和个人生活中的剧变与恒常,重建了他现实主义文学叙事和历史判断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213.
马克思以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的世界眼光创立了内蕴世界化要义的马克思主义,并由此开启由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时代化发展的世界历史期许。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时代化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它以深邃的世界眼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的真理体系,在时代之变中形塑了改变世界的实践格局,自觉锻造出其同时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宏大世界品格。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自我超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内生使命,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走向振兴。同时,为人类贡献了一种正在生成的新文明,并以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使命和追求,引导世界历史发展进路和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214.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最近提出“如何以世界眼光谋划广东”,就这一主题,2007年12月29日,本刊邀请了被誉为“中国首席城市经营与产业战略专家”的王廉先生,侧重经济方面进行了座谈。本文是王廉先生所论及十个话题的谈话记录。本刊今年将系统报道“如何以世界眼光谋划广东”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15.
如何在同样的新华社资讯源中编辑组合报纸国际新闻版面而又独具特色 ,是摆在国际新闻版编辑面前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国际新闻编辑应该具有世界眼光 ,这包含三个方面 :全局性、预见性和独特性。要以世界眼光审视和驾驭稿件和版面 ,注重版面的新闻策划和版面编辑的创新。  相似文献   
216.
世界眼光是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重要内涵 ,是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邓小平用其宽广的世界视角回答了一系列当今世界的国际国内的长远的、全局的战略问题 ,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第三代领导集体用世界眼光准确地把握国际总的发展趋势和当今时代特征 ,继承和创造性地发展了邓小平的时代观 ,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217.
2008年3月4日下午6时.全国人大代表、珠海市市长钟世坚做客新华网时谈到:珠海仍然要弘扬特区精神,我觉得特区精神就是敢想、敢干、敢闯、敢为人先。敢为人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是成功的。也是一个创新。因为发展有很多机遇,如果说没有远的眼光。没有这种水平.机遇很容易错过。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世界的眼光.要敢于捕捉先机。这样在激烈的社会环境里,才能做到抢占发展的“制高点”。珠海发展才有希望,竞争才有活力(据《珠海特区报》2008年3月5日报道)。  相似文献   
218.
刘晓春 《学术研究》2008,106(2):153-158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下,作为日常生活的民俗一旦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便从其生存的文化环境中脱离出来,进入被生产、被建构的陌生化过程,使非物质文化越来越远离其日常生活形态的本真样貌.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对"原生态"的追求,与民俗学探求本真性以及民俗学浪漫主义传统有密切关联.民俗学探求本真性的传统主要包括探讨媒介化民俗的真实性以及探讨民俗文化本身的真实性两个方面,在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探求本真性的传统主要集中在后者:民俗学浪漫主义传统是尚古主义、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结合,在当代社会中则主要表现为挖掘独特的地方文化,通过与现代都市文化相比较的文化反差,运用具有巨大差异性的文化元素刺激人们对地方文化的消费欲望,地方则建构了自我的文化身份认同.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作为活化石的民俗,只有当人们抛弃了原生态的幻象,以传承、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民俗的时候,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才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  相似文献   
219.
江湄 《学术研究》2008,(3):115-118
中国史学史研究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把科学史学的理论方法论体系当作真理标准,以之重塑中国史学传统,给它化上时妆.而后现代主义把"现代"的价值观和知识体系加以相对化,让我们多少能换一种眼光来看中国传统史学,把它从科学吏学的"镜象"中移出,让它在科学史学的对照下显出"新意"与"个性",给现代史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另类启发.作者力图给出几个例子,以引起讨论与思考.  相似文献   
220.
赵生群 《文史哲》2008,(2):91-92
李纪祥教授的大作<<太史公书>由"子"人"史"考>洋洋数万言,详细论证了<太史公书>的性质,以及由"子书"到"史"的转向诸问题.作者敏锐的学术眼光与求新探索的勇气,都使我感到钦佩.笔者以为,这篇文章集中探讨的是<史记>研究中一个极其重要而又被人们长期忽略的问题.因此,这篇论文的学术价值是应该充分予以肯定的.同时,笔者也感到李教授过于强调<史记>属于子书的观点,还可以进一步商榷.在这里,我愿意结合李教授的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向读者请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