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7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才学   13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1篇
社会学   4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雷辉  朱祖纯 《决策探索》2009,(23):73-75
选官用官如何“不让老实人吃亏”?何谓“老实人”,如何发现“老实人”,如何确保“老实人”提拔后继续老实……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全国组织部部长培训班上指出,要知人善任,重视关心老实人、正派人、不巴结领导的人。  相似文献   
42.
历代帝王安邦治国,贵在知人善任。所谓知人善任,就是要善于辨别忠奸,重任贤能,驱除奸佞,杜绝谗邪,使贤者进,邪者退。古代君主未尝不想去小人而亲君子,但常为小人所惑,其原因就在于缺乏知人之术、善任之道。如何做到知人善任?贵在君主修身正心,有知人之术,明善任之道。  相似文献   
43.
用人三要     
<正>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而这种资源是供领导者调配使用的。知人善任、人事吻合、用活人才,让人才在最能发挥才干的领域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是用人的最高境界。结合多年来的所学所思和工作实践,本人认为这种境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4.
领导力是一种影响力,即领导者影响被领导者的能力,是领导者利用自身资源与具体实际有机结合而形成的能督促、激发、引导被领导者一起去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领导力由洞察力、思考力、学习力、沟通力、控制力、团队建设力及人才培养力等诸要素构成,特别是人才培养,即知人善任是领导力的首要能力。本文分析了古今中外知人善任的事例,倡导领导者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在自己所领导的团队内要知人善用,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而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5.
李磊 《人才瞭望》2010,(4):66-66
班彪在《王命论》中,把汉高祖“其兴也”.归纳有五条原因.其一便是“知人善任”。可见.“知人善任”对中国运隆盛的关系之大。此后,“知人善任”说便盛行于世。不过,其方法不同,一种是广揽,不分亲疏.唯才是举,张榜招贤,广征博聘,以至“高筑黄金台.广延天下士”。然而也有只盯住五亲六眷、七姑八姨,以及“亲我”“近我”“私我”者,任人唯亲。  相似文献   
46.
方户 《领导文萃》2008,(9):20-23
知人善任,“知人”是基础,先“知人”才可谈“善任”。然而,“知人”却谈何容易!世界上最难读的一本书,就是人。尤其是某些中国人,城府很深,要比“老外”更加难懂。  相似文献   
47.
下属心存芥蒂的表现有副职领导分庭抗礼、核心下属效能降低、功勋下属心态失衡、普通下属如履薄冰。下属心存芥蒂会造成组织成员"一盘散沙",缺乏凝聚力;工作进度"缓不济急",缺乏执行力;组织生态"乌烟瘴气",缺乏竞争力。打破领导者与下属之间的芥蒂,需要领导者注重知人善任,主动"化干戈为玉帛";强化领导威望,确保"一碗水端平";提升工作素养,担当"行家里手";优化组织氛围,践行"和衷共济"。  相似文献   
48.
知人善任,就是在领导活动中对干部的正确考察和选拔使用。知人就是要了解人、熟悉人。善任就是要善于用人、用好人。知人和善任是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知人是善任的前提,不知人,不能正确地考察、识别干部,就无法善任。善任是知人的目的,不善任就失去了知人的意义。通过知人以达到善任,又在善任中进一步知人识人,如此反复,日益精干干部队伍,  相似文献   
49.
德才兼备 ,是中国古代社会公认的选贤任能的标准。领导者的人才观正确与否 ,决定了党和国家事业的成败。为政之本在于选贤 ,知人善任作为现代领导者的一项基本职责 ,是营造用好人才和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 ,是领导者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一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50.
<正>曹操是历史上知人善任的用人高手,帐下猛将如云、谋臣似雨。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他为"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评价袁绍却是"有才而不能用,问善而不能纳",综观二人平生是非,陈寿的评价不可谓不客观。而被曹操誉为"吾之子房也"的荀,在官渡之战前对二人便有"四胜四败"之论。历史是最公正的裁判,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曹、袁不同的历史境遇也证明了荀"四胜四败"之论的正确性。对领导干部来说,曹操"四胜"之才识无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