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0篇
劳动科学   6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52篇
理论方法论   27篇
综合类   140篇
社会学   103篇
统计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在过去二三十年时间里,中国大陆的许多人包括一些学者将上个世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联系起来,对“文革”十年和知青运动进行同步考察,一些地方政府的文史(地方志)编撰人员甚至将毛泽东1968年底发表的“12.22指示”作为上山下乡运动的起点。  相似文献   
302.
王冠华 《中国学术》2001,3(4):383-387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场持续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直接影响了近两千万人命运的运动。要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不能不研究中国知青史。定宜庄的这部著作是迄今为止为数不多的一部专史。它叙述、分析了中国知青史的前半部分,即从1953年到1968年这一段。  相似文献   
303.
方子华 《老友》2013,(4):17-17
这张照片是1979年我初为人师时,与几个学生娃的合影。她们都是班干部,那是我对她们交代一些班级工作后,一位爱好摄影的老师为我们留下的珍贵影像。时隔34年,我从知青队伍中被选拔去当教师的往事又浮上心头。  相似文献   
304.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正在热播,其中一个镜头让人深思。云南兵团知青为了返城,不断给有关部门和中央写信反映他们的情况和要求,负责此项工作的鲁局长,开始时认为这些年轻人不懂得服务大局,只知道闹事儿。但当他深入云南边陲,看到了知青们的劳动、生活现状,切实感受到了兵团知青们信中反映的实情,他的态度有了较大的改变,并当即向中央做了汇报,使知青问题迅速解决。  相似文献   
305.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以温情来叙事,并以人性善为核心,对冲知青年代传递给人的膨胀的压抑感。他秉持人性理想主义的写作姿态,在文本中调和了知青内心世界的主体性与时代需求。这一叙事风格是梁晓声对北大荒文化、北大荒军垦文化记忆和想象的一种表现方式。他温情叙事的美学选择以现实为立足点,充满了对人的关怀和温馨的讽刺,使其知青小说成为温暖现实主义文学的标杆之作。  相似文献   
306.
1969年夏末,刚刚18岁的我和许多"老三届"的学生一样,一腔热血,满怀豪情积极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来到祖国北部边陲内蒙古,成为一名光荣的屯垦戍边的兵团战士。插队前,我曾无数次勾画内蒙古的样子,蓝天白云,"风吹草低见牛羊",兵团战士背着钢枪、骑着骏马奔驰在绿色的草原上,多少次被这梦给笑醒。可到了我所在的一师四团十连营地就傻眼了。这整个就  相似文献   
307.
杨燕 《唐都学刊》2013,29(1):91-94
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以其独特的视角认真地审视和反思了“知青”运动,批评界也是一直以该作品的“知青”文化的体现为关注重点,极力推崇其思想内容上的价值,但这样恰恰忽略了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强调的“形式”的价值。小说的叙事艺术不仅为内容的更好传达推波助澜,更具自身独立的价值,如对比方法、矛盾冲突的集中体现、章节的划分等等都为小说增添了很多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308.
李生德 《老年世界》2013,(13):28-29
薛希和他老婆打起来了! 听到吆喝声,我和妻子急急忙忙地从家里出来,三步并作两步跑到他家的地窝子,一进门,只见屋里乌烟瘴气。饭桌被掀翻在地,暖水瓶碎了,水和饭菜抛洒了一地,孩子在床上吓得哇哇直哭,被子也扔到了床边的地下。  相似文献   
309.
知青作家的创作,最初与“文革”后中国文学的主流保持高度一致。随着创作的深入,不少知青作家开始从自身的经验中超脱出来,注意到了更具普遍性的人性人生,逐渐由单一的知青立场向民族文化立场和民间立场转移,创作开始走向分化和多元化。  相似文献   
310.
1968年,我刚踏上西双版纳的土地,对什么都好奇。“半辈子”是比我们早两年到农场的重庆知青,他有满肚子的奇闻趣事,加上他诙谐的语言,夸张的神态,着实把初到边疆的上海知青们听得吊起胃口,大佛爷的逸闻就是从他嘴里听说:大勐龙有一位高僧叫大佛爷,学识渊博,佛法高深,而且他是如何、如何的胖,讲得我们这些刚从上海来的小青年遐想连篇,我也萌动了要拜访大佛爷的念头。工作队友老张所在的疆锋农场就在大佛爷的老家附近,对于我这个上海知青的心愿,老张很是乐意做向导,于是挑了一个周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