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5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8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56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91.
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以仅有的28个字隐匿着诗人丰富而细腻的心理活动及其情感变迁过程,若是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去分析,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交织着强烈的“情”与“礼”,本我、自我、超我的矛盾冲突。为了协调冲突,诗人规训于“自我一理智”的调节,从而实现了本能欲望的“升华”,创造出了《题都城南庄》的千古绝叹,也使得我们可以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体悟诗人美好情感遗失的无限惆怅之情。  相似文献   
92.
将文化结构三层次说与礼在先秦时期的发展脉络结合,可知礼的发展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延及夏商物质层面的“礼物”,到西周以周公为代表制作礼乐文明的礼制,再到以春秋战国之际观念层面礼义的探讨三个阶段,将文化的发展从物质而制度而思想的演进与礼从“礼物”、礼制、礼义的—对应,既可以得出历史和逻辑演进一致的结论,也可以研析礼在先秦三个发展阶段的特征.  相似文献   
93.
原儒精神论     
从孔子、孟子到荀子一脉相承的原儒精神,奠基于孔子的仁,展开于孟子的义,收拢于荀子的礼。其主旨是以大丈夫式的崇高道德人格为担当,通过建设完善、美好的社会制度而让天下的黎民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春秋战国是中国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秩序的土崩瓦解使得这个苦难中的民族必须重新寻找和建构生活的基础,而文化传统的风雨飘摇又解构一切规范、禁忌和束缚,人的心灵不得不赤裸裸地直面这个已经成为混沌无解问题的世界。人要想像人那样有尊严地活下去,就只能把无尽的苦难搁在心头,把无边的黑暗担在肩上,用自己的生命去追求光明,让自己的生命化为光明,大智慧由此而诞生。就这样,先秦儒家与先秦道家一道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完成了奠基工作。  相似文献   
94.
荀子将天理解为客观性,从而抛弃了天的德性义。我们应该关注荀子这一思想背后所隐藏的问题意识。以孟子为背景,荀子以一种大清明的思维方式将德性的根源从天那里下放到了人本身,从而开创了一种德性客观化的道路。但是怎样将荀子关于德性的思考注入到孟子良心本心式的对人的独特领会方式中才是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95.
在礼学的发展过程中,“礼意”受到治礼者的重视。“礼意”源自“礼义”,可看作是对“礼”的义理或意蕴的诠释。作为记载礼学内容的“礼文”经层累的构建而愈密,“礼意”经层累的构建而愈精。历代的礼学研究均注重寻求“礼意”,也关注到了“礼文”和“礼意”的关系。清儒在治礼过程中格外关注对“礼意”的寻求,主张“通礼文之穷”以寻求蕴藏在“礼文”背后的“礼意”,并呈现出清初“礼时为大”、清中期“即器明道”、晚清“会通汉宋”的阶段性特征。对“礼意”的寻求与阐发,既是一种治“礼”的方法,也是一种治“礼”的理念,更是一种治“礼”的目的,展现了清儒“通经明道”的立学旨趣及“以礼经世”的礼治思想。  相似文献   
96.
结构与能动是分析政治问题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视角。传统意义上,人们一直以“人治”和“法治”来分别定义先秦儒、法两个学派的治理观念,而从结构与能动的视角来看,儒、法两家治理观念的对立在某种程度上是主观与客观、结构与能动的二元对立。法家以慎到为代表,表现出了过于重视结构、忽视个体的结构主义;孔子继承周代的人文传统,其“仁”的思想显示了对能动个体的重视,而其“礼”的思想也显示了其并未忽视结构因素,但儒家至思孟学派则发展为过于偏重能动的意图主义倾向。此后荀子构建“礼义之统”力图纠正儒学的这一偏向,但最终又落入儒家政治道德主义的窠臼。作为先秦法家集大成者的韩非,将“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权力观虽然显示了其在调和结构与能动方面的努力,但最终又沦为了一种深层的结构主义。要之,先秦儒、法治理观念的争论与发展,某种程度上正是围绕着结构与能动的关系问题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97.
儒家文化圈又称汉文化圈。由于地理和历史方面的原因,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汉文化渗透到朝鲜半岛、日本等国,在亚洲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北亚文化圈。儒家学说的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中韩两国的文化,都深深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早在春秋时期,儒家思想就已经传入韩国,并在朝鲜半岛广泛传播,对韩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
正常青藤实验中学位于全国首批文明城市张家港市市中心,校园内绿树红墙,小桥流水,环境清幽立人。"常青藤"寄寓学校文化:"水远向上,永不屈服.永无止境",用卓有成效的教育造福社会,荫蔽百姓的办学愿景。常青藤精神的内核是"永远向上"的人生态度,"永不放弃"的乐观自信,"永无止境"的精神迫求。静态的环境文化学校正门厅的红木雕花的扬州漆画屏风以及背面鎏金的"鲲久蛰北溟,今化鹏冲天"的校歌歌词让人感受到文化的传承。镌刻在白壁上的"常青藤学子做人三字格"引领着学生行为规范:"……讲礼义,雅谈吐,重诚信,知廉耻,知感恩,能宽容,志高远,品高位……"。雪自的钟楼和爬满凌霄花的游廊是学校建筑中最灵动的文化符号……师生长年浸润于健康丰富的校园文化空气中,涵养"常青藤人"独特的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99.
孔子将春秋时期政治层面的义观念内化为个体道德修养的途径,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义思想,内涵涉及政治生活、宗教信仰、社会生活和经济利益等诸多方面。在孔子"礼义仁"三位一体的思想体系中,守礼是基础,行义是方法,达仁是目标,"义"成为其中最具实践意义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00.
当前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和礼仪教育存在两个短板。一是缺乏文化底蕴,没有立足我国博大精深的礼仪文化;二是欠缺实践环节,单纯的知识灌输式教学不适用于礼仪这门实践学科,反而带来教会学生"说一套、做一套"的风险。本文立足这两点,对症下药,探讨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改革的机制和途径,研究出既秉承传统礼仪文化精髓,又体现时代内涵,既注重知识,又强调实践的的大学礼仪课程设计方案和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