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08篇
劳动科学   9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22篇
理论方法论   37篇
综合类   287篇
社会学   15篇
统计学   1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张利民 《社区》2002,(16):19-21
说大事、小事,社区居民的身边事讲闲话、实话,老百姓的心里话  相似文献   
62.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存在城市银行和乡村银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银行网络。银行通过贴现票据,直接提供短期贷款、间接提供长期贷款等多种方式筹集工业革命所需要的资金,它还利用全国性的银行网络实现了全国性的资金融通和地区间资本转移。银行作用的发挥是英国在十九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3.
姚向阳 《探求》2005,(1):48-49,47
本文界定了委托人的介入权与第三人的选择权的概念、本质、条件、相对人的抗辩权等基本概念,并联系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某些现象及由此产生的权益分配原则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4.
近几年来,农行重庆市分行票据贴现、转贴现业务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一年一个新的台阶,取得了长足发展,不仪有力地支持了企业的发展,也促进了该行经营效益的提高。2002年该行票据贴现、转贴现额开始崭露头角,由上年的不足7亿元,增加到19.29亿元。2003年实现跨越式发展,达83.4亿元。2004年进一步提速,突破百亿火关,达105.65亿元。今年以来,该项业务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到三月底,  相似文献   
65.
本文在澄清票据抗辩权和相关概念的含义及区别之基础上,从比较法的角度,分析了票据抗辩权的特征;在对现行票据抗辩事由深入分析的前提下,指出了现行分类存在的缺陷和危害,并对票据抗辩事由进行了新的分类和归纳,以此为基础,还对票据抗辩权的限制进行了具体的讨论。  相似文献   
66.
新闻侵害名誉权民事责任的抗辨事由是指在民事审判中,被告针对原告诉讼请求而提出的证明原告诉讼请求不成立或不完全成立的事实。被报道人的同意,基本真实的报道,公正而善意的评论,监督公共事务、公众人物的权利,遵循正当途径的报道以及被报道人的同意均可构成侵害名誉权诉讼中被告的抗辩事由。  相似文献   
67.
票据是票据权利的载体。票据丧失 ,持票人就失去了行使票据权利的物质依据。失票人必须及时依法采取有效的救济措施 ,才能使票据权利最终得以实现。我国现行法律对票据丧失规定了挂失止付、公示催告和提起诉讼三种救济方式 ,但具体规定还不够完善。为此 ,针对这些问题 ,对失票救济规定提出完善设想 ,以期维护失票人的合法利益。  相似文献   
68.
票据善意取得是为了保护善意第三人和票据的流通性而设置的一种重要的票据制度,但是,由于人们对票据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尤其是无处分权人要件把握不准,导致实践中很多票据纠纷被错误认定为善意取得。本文分析了票据理论和实务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无处分权人或处分权有瑕疵的人,对票据善意取得中的无处分权人的范围作出了详细界定,以期对正确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9.
为学不可不辩——读力之《(楚辞)与中古文献考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曾指出"希腊学派之所以极盛,皆由彼此抗辩折衷,进而愈深,引而愈长."在当今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存在两种不良倾向.  相似文献   
70.
《江西社会科学》2014,(6):183-188
将票据行为无因性理论贯彻于票据法,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动态交易安全保护之要求。我国现行票据法中关于"真实交易"和"对价"的规定与《票据法》第13条彰显的票据行为无因性理论相冲突,有损票据的交易安全,阻碍票据信用的生成,亟待修订。德国是票据行为无因性理论的发祥地,德国的票据法及其实践也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德国最新的主张是:对于票据无因性原则的适用不应超出票据法规定的范围。基于此,对于我国未来的票据法修订,应以理论清源的相关结论为指引,在限制票据行为无因性适用范围的同时,删除《票据法》第10条和第21条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