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35篇
社会学   2篇
  2022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文化自觉”意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可以说。文化自觉实际上是对自身承载的文化的一种觉悟、一种科学认识。理论研究不是知识层面的摆设.而重要的是直面现实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52.
刑罚理论是与犯罪理论紧密相连的,对刑罚的科学认识是以对犯罪的科学认识为前提并共同发展的.以对犯罪与刑罚关系的历史科学认识为依据,科学的刑罚认识应当是惩罚犯罪与预防犯罪的有机统一.为了控制犯罪率的上升,刑罚应当以预防犯罪为目的;为了实现刑罚的正义以及满足人们感情的需求,刑罚也应以惩罚犯罪为目的.预防犯罪是刑罚的首要目的,同时要受到惩罚犯罪目的的限制.  相似文献   
53.
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我国 ,无论是搞革命还是搞建设 ,科学认识和正确对特资本主义 ,曾经是 ,现在仍然是中国共产党人必然面对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对当代资本主义有着全面认识和科学分析 ,形成了关于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重要思想 ,它是我党探索这一课题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54.
金融系统本质上是由大量具有适应性、相互交互的个体组成的复杂系统。本次全球金融危机表明,金融市场规模不断增大和金融风险事件频发凸显出认识金融系统复杂演化规律、并提供相应风险管理手段的重要性。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实验为获得这种科学认识提  相似文献   
55.
邓小平对资本主义的科学认识,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否定资本主义制度、坚信社会主义必然代 替资本主义的传统观点,又在“两制”长期并存的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提出了资本主义具有 再发展性,把资本主义制度与其具体实现形式、与其创造的人类文明成果区别开等新观点,首次实现了社会主义发 展史上对资本主义认识的科学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6.
20世纪后期,以苏联、东欧的失败为标志,当代社会主义经历了极为严重的曲折。但曲折绝不等于结局,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也曾经历长期曲折,资本主义继续发展是因为社会主义的压力而从被迫到主动地进行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成功调整,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根本症结是在长时期内未能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压倒一切的根本性任务。社会主义要在曲折中继续发展,就必须牢记教训,正视来自资本主义的挑战:跟紧知识经济时代步伐,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汇入全球化潮流,抓住“后发优势”机遇;坚持和平外交政策,反对“西化”“分化”图谋。  相似文献   
57.
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二重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是价值取向与科学认识二重维度的统一。通过对人的发展理论提出和展开过程的梳理可见,在价值取向上,马克思确定了人类活动的基本价值目标,将人的发展主体定位于个人,揭示了人的发展自由全面的特征;在认识上,马克思科学地界定了人的发展主体,阐明了实现人的发展的条件和途径。对人的发展理论二重维度的反思表明:在当代,推进人的发展理论研究,应关注时代和实践特征,从分析现实问题入手;应以深化价值取向、探究价值取向与科学认识的关系为主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58.
2008年10月21日,湖北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苏晓云到归元禅寺调研。苏晓云强调,要用科学发展观认识和引导宗教。苏晓云指出,科学认识宗教是我们正确引导和管理宗教的前提。  相似文献   
59.
科学仪器作为科学认识系统的中介,在科学认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和主、客体的联系都非常密切。但科学仪器这种主体性和客体性兼备的双重品格,造成了它在认识论归属问题上的模糊性。中介是与主体和客体并列的独立的科学认识范畴,主体化和客体化观点各有其问题,这些问题说明这两种倾向都只看到了中介的主体性或客体性,而忽略了其相对独立性,否定了中介作为第三要素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60.
“伪科学”一词存废之争的理性审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在《科普法》中是否应删除“伪科学”一词,之所以近来成为一个广泛的社会争论热点,与这一讨论实际上聚焦了我国社会环境良性建设和学术环境良性建设中的诸多重大的冲突因素大有关系。如果“伪科学”问题值得法律关注,那么应当在《刑法》和《教育法》中进行设置,在《科普法》中出现匪夷所思。“伪科学”一词在科学发展史上是一个常见提法,没有准确定义,一些新的科学理论最初也被冠以“伪科学”受到某种势力的打压而难以得到承认和传播。是“科学”还是“伪科学”更是法律所没有能力判断的,因此在法律中删除“伪科学”一词具有合理性。一是并不影响法律对以任何名义恶意欺骗的犯罪进行打击和惩罚;二是保持了法律的纯洁性和理性原则;三是维护了宪法规定的公民的认识自由、思想自由和科学研究自由。由于科学认识理性尚未在中国完全建立,一方面有些人科学认识理性素质低下,对现代科学成果盲目质疑,幼稚地宣称有“最新重大科学成果”发现;另一方面有些人以打击“伪科学”为名,不自觉地对科学创新活动形成了严重的阻碍,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资源持错误的虚无化的态度,成为不利于科学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只有培养公民的现代哲学认识理性和现代科学认识理性,才能够逐渐消除我国科学创新领域出现的这些低级现象,形成真正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从而使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与“和谐社会”的政治目标得以尽快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