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3篇
社会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关系或性质上相同或相似,从而推断它们在另外的关系或性质上也相同或相似。运用类比推理来启发所研究的对象具有某种关系或属性的方法称为类比法。类比法带有启发性,有助于解决问题,还可以把一类对象内的关系转化为另一类对象内的关系,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42.
判例类比推理是法律推理的一种基本模式.判例类比推理最重要的环节是判断两个案件的同异关系.普通语言描述的案件都是独一无二的,任何两个案件都不会有完全相同的经验事实.案件的同异比较是相对于抽象的法律语言而言的.在一阶逻辑的形式语言上添加表达相关法律概念的语词,得到作为案件同异比较参照标准的背景语言(ζ),并将被比较的两个案件处理为语言(ζ)的两个模型,基于模型同构的定义给出了案件同异比较的严格标准,回答了判例类比推理的逻辑正当性问题.  相似文献   
43.
逻辑学是研究抽象思维的科学,逻辑推理是典型的抽象思维的形式和工具.但是在具体思维过程中,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是不能截然分开的.笔者认为推理中也有形象思维的运用,本文对逻辑类比推理中的形象思维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4.
法律隐喻是法学家为了理解或解释某一法律问题(本体)而借用其他领域的概念(喻体),以实现从其他知识领域到法律领域的意义转换的思维活动,是法学中常用的定义方式和认知方法。法律隐喻以类比推理为基础,是人们认识和把握各种法律现象的有效方法,还有助于培育公众的尊法情怀,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彰显对人性的尊重。运用法律隐喻时,须遵循事物本质,了解其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45.
概念隐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是认知隐喻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隐喻以相似性为映射的基础,通过概念之间的类比推理,揭示人们的思维机制和对事物的认识.概念隐喻的形成和文化密切相关.不同文化对概念隐喻所表现出来的相似认知现象表明了人类文化认知的共性.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渗透于概念隐喻的形成和表现过程,形成了各民族特有的概念隐喻表达机制,因此概念隐喻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出明显的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46.
我国现行逻辑教科书把类比推理说成是“由个别推个别”的推理.这既有悖于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又违背了亚里士多德有关类比推理(例证)的论述的原意.中国古代墨家、荀子提出了“异类不比”、“以类行”、“以类度类”、“类不悖,虽久同理”的“类推”思想,认为类比推理要在两个同类的对象之间进行,以“类”(一般)为中介,由此及彼,由他物推此物(个别推个别).亚里士多德在《工具论》中关于“例证”(类比推理)思想的本质是它是一种有别于归纳和演绎的连用式.  相似文献   
47.
胡君 《云梦学刊》2009,30(3):94-96
在现有法律不能为法官提供一个现成的裁判依据时,类推是法官常用的裁判方法。但是类推并不能确保裁判结论的准确性,关键在于拟判事实与拟类推适用的规则之间的相似性判断——比较点的选择。考夫曼提出用“事物本质”作为该比较点,但是该观点不可取,应该以法律原则作为该比较点。  相似文献   
48.
本文是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的学习,力争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针对本人的博士论文研究内容——“机器类比推理研究”,所做的一点哲沉思考。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1)类比的本质和客观基础;(2)类比的逻辑基础;(3)人类类比思维与机器类比推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49.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赛博空间"生成了,虚拟实在得到广泛应用。与此同时,类比推理也从古典的事物类推和现代的模型类推发展出当代新型的虚拟类推。这种新型类推是逻辑对科技发展作出的新的总结,并将大大促进社会创新成果的取得,从而提高社会效率,节约社会成本,防范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50.
在中国,随着案例指导制度成为审判活动中统一法律适用的重要机制和手段,案例制度所依托的类比推理方法与民法法系国家惯有的演绎推理方法之间存在内在冲突,如何弥合这种冲突不仅被实务界所关注,更是法学界必须回应的重要理论问题。研究发现,作为民法法系的代表国家,德国在法律实践中仍然强调适用判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其根源在于成文法和演绎推理的有限性对类比推理提出了需求。其中,演绎推理为法律论证提供了分析框架,类比推理则构成了对这一论证的补充和保障。在具体的运行中,判例分别在演绎推理的内部证成和外部证成两个环节中存在着适用空间("二重需求")。本文通过对司法判例在成文法国家的适用空间的分析,以期为我国发展案例指导制度提供方法论上的比较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