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25篇 |
免费 | 44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75篇 |
劳动科学 | 9篇 |
民族学 | 12篇 |
人才学 | 20篇 |
人口学 | 15篇 |
丛书文集 | 283篇 |
理论方法论 | 49篇 |
综合类 | 869篇 |
社会学 | 104篇 |
统计学 | 23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45篇 |
2022年 | 30篇 |
2021年 | 36篇 |
2020年 | 28篇 |
2019年 | 26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49篇 |
2015年 | 59篇 |
2014年 | 143篇 |
2013年 | 111篇 |
2012年 | 110篇 |
2011年 | 145篇 |
2010年 | 110篇 |
2009年 | 140篇 |
2008年 | 183篇 |
2007年 | 78篇 |
2006年 | 80篇 |
2005年 | 94篇 |
2004年 | 64篇 |
2003年 | 57篇 |
2002年 | 50篇 |
2001年 | 73篇 |
2000年 | 61篇 |
1999年 | 26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中国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进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已经经历了数轮改革。1979-1993年是 粮食流通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期,1993年所实施的粮食价格与经营的全面放开是迄今为止 力度最大的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而1994-1999年则是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的调整期,1998 年开始以“四分开一完善”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粮食改革实际上是在国民经济 市场化程度已有很大提高的背景下,政府对粮食流通系统实行的严格管制。在21世纪初的开 放经济条件下,需要建立规范化的粮食市场体系、多元化的粮食流通体系、专业化的农业保险 体系、高效率的粮食供求调控体系,从而形成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的良性循环机制,以促进粮 食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2.
3 兰州地区粮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定位3 1 兰州地区粮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兰州地区粮食可持续发展应该遵循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即首先要保证粮食生产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 ;其次是保证生产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尽可能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资源 ,减少环境污染 ,达到资源的持续利用目的 ,最终实现生产发展、生产水平提高、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良性循环。兰州地区粮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定位于四大体系的建立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 ,使粮食生产有一个良好、协调的农业生态环境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 ,使粮食生产有强有… 相似文献
63.
《新时期我国粮食价格政策的研究》课题组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19-23
我国现行粮食价格政策面临许多问题,应借鉴主要发达国家与地区对粮食价格干预政策的经验,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与种粮直接补贴政策,增加种粮农民收入,推进粮食产区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64.
蒲霞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6(1):25-29
清代康雍年间 ,江浙地区粮食不足的现象已经相当严重了 ,它是乾隆后期全国性粮食危机爆发的一个信号。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清统治者在制定和实施粮食政策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失误之处。粮食不足引起了江浙地区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 ,使社会发展缺乏后劲 ,尤其是不利于纺织业脱离农业而独立发展。这一事实说明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65.
以转变发展方式为导向的粮食产业链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予新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1):7-10
粮食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是对整个粮食产业链进行优化与整合。中国粮食产业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各环节的连接效应较弱,加工业整体实力不强,产供销各环节的组织化程度差异大,产业链条短,粮食物流体系建设滞后。粮食产业链优化的重点是通过整合相关要素,使产业链结构更加合理有效,产业内各环节之间的衔接更加紧密协调。实现优化的3个机制:纵向延伸优化机制、横向扩张优化机制和侧向拓展优化机制。 相似文献
66.
67.
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研究粮食价格的波动并针对价格波动的特征提出可行性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运用ARCH类模型,选取小麦、玉米和大豆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波动分析,表明:玉米不存在显著的异方差效应;小麦和大豆具有价格波动的集簇性;小麦和大豆均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性;小麦市场不存在南风险高回报的特征,但大豆市场存在.要加强对小麦市场的价格上涨的监测和控制.对大豆市场应当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争取定价权. 相似文献
68.
粮食流通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与创新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大才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2):8-13
中国的粮食流通体制大体可以分为统购统销时期、双轨运行时期、初步市场化时期。虽然目前粮食流通体制已经引入了市场机制 ,但是仍然可以看得见第一、第二阶段的政策印记 :粮食始终无法摆脱“口粮”的范畴 ;粮食流通制度行政干预依然很强 ;粮食流通制度依然是以牺牲粮食生产者利益为前提来设计的 ;粮食体制始终无法走出“放—管—放”的环循 ;粮食支持保护体系建设滞后。新一轮粮食流通体制变迁的路径选择关键要处理好粮食生产经营市场化和宏观调控的关系、粮食的经济性质和粮食的社会性质的关系、粮食的支持保护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关系、粮食生产和粮食经济安全的关系 ,处理好粮食长期利益和近期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69.
“现代化”之后的东亚农业和农村社会——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案例及其历史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林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8
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农业和农村通常被看作中国大陆农业和农村的样板。但是,以粮食大量依赖进口,农村的空洞化、老龄化和劳动力不足,以及与新娘短缺相伴的外籍新娘的涌入为代表,这三个国家和地区的粮食和人口的再生产都处于难以持续的状态,现代化之后的农业和农村实际上都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这种状况与其具有高度竞争力的工业和拥挤的城市形成鲜明对照,它是东亚模式或东亚资本主义的一种必然结局,也对中国大陆农业和农村的未来演变趋势提出了警示。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