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30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57篇
社会学   1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高德宏 《中华魂》2013,(20):12-13
上世纪70年代初,我随时任中共荆州地委书记的石川同志在荆门县十里公社驻点(当时荆门属荆州地区管辖),这里也曾是被湖北省委下派任荆门县委书记梅白同志的点中之点。在近丽年的时间里,听到了很多关于梅白同志关心群众疾苦,实事求是主政,“邑有流亡愧俸钱”的故事和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92.
正《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一部伟大的思想总集,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乃至立身处世之道,它对我国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深刻而广泛。翻开《论语》,其中不乏有关官德与廉政方面的箴言,对于  相似文献   
93.
"圣人体无"是王弼的一个重要思想,传统上对此作认识论上的考察.本文则提出了另一种看法:作者从体和无两个范畴的解释入手,结合"圣人体无"的具体语境,认为"圣人体无"可解释为"圣人的心体为无",并且指出此解释与传统的解释可以相通.  相似文献   
94.
冯友兰境界说的人生意义追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继民 《中州学刊》2008,(2):145-151
冯友兰根据中国传统的致思倾向,把哲学限定为人生哲学,在他看来,哲学就是对人生作系统的反思,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境界说的最深层意蕴是对人生意义的追思,这一哲学努力通过新实在论的援接和逻辑经验主义的借用,上接宋明理学,使儒家思想在文化巨变的新时代延续了"统一性",找到了有"个性"的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95.
网络文明作为一种崭新的人类文明,具有令人鼓舞的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它在提升当代大学生精神境界方面的作用值得关注和研究。本文从当代大学生参与互联网,实现人机互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意识、实践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分析论证了网络文明对大学生精神境界所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6.
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语文教材常常融生活美、情感美、自然美于一体,在学生审美情感培养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挖掘语文教材的美育因素,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局面:讲台上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审美出现了偏差,甚至良莠不分,把怪诞当时髦,把粗野当豪放,将玩世不恭和放荡不羁视为潇洒和有风度,我们认为这是教育中偏重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手段陈旧,给学生的审美教育不足造成的。  相似文献   
97.
和谐人生是个体和谐、美好生活状态和精神境界的反映.孔子对和谐人生的理解包括和谐的身心、和谐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成就的方法;孔子对和谐人生的实践贯穿于他的一生,他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轨迹就是对和谐人生最生动和最本质的诠释.  相似文献   
98.
讨论"我们的价值观",首先要讨论什么是"我们"?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我们",代词,称包括自己在内的若干人。"我们"是"我"和"你们"的一种组合,"我们"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就是"我"和"你们"之间的关系。然而,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我们","我"和"你们"之间具有不同的  相似文献   
99.
《大庆社会科学》2012,(6):122-122
王永前、王永亮撰文指出,重人、唯美、良史是逐层递升的境界,贯通三界畛域,并最终凝炼成传媒责任的三重精神境界。一、重人。对传媒来说,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可以确定为三个层面。(一)人性层面:对人类价值的追求。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文化关怀;2.情感关怀;3.成长关怀;4.社会关怀。(二)理性层面:对真理价值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0.
杨兆贵 《南都学坛》2007,27(1):31-35
鹖冠子的理想政治和时局有密切的关系,他对一些大国不能得志于天下,深感痛惜.他深思败亡之由,并借此提出自己的理想政治论--"五正论",即神化、官治、教治、因治、事治.这是以时间(上古到当前)、政治的理想程度(由神化到事治)为序,时代愈远,君王的精神境界愈高.神化与官治的理论,渊源有自,主要来自帛书《黄帝书》、《庄子》等.鹖冠子认为,圣王的精神境界达到最高时,能御控阴阳两气,并能掌握自然变化与人事变迁,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理想政治的实施,会统一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