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20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9篇
人才学   5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52篇
理论方法论   23篇
综合类   348篇
社会学   33篇
统计学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01.
南丰曾氏第四代,在政治地位以及仕宦上没有达到上一代人(曾巩、曾布、曾肇等)的那种辉煌,而且在文学创作上也没能像上一代那样享有盛誉。但是这一代人如曾纡、曾统、曾续、曾缓、曾纺、曾绎等人的诗词创作,在北宋末、南渡初也颇受时人称道,他们大都与江西诗派成员交往密切,诗歌创作也基本都属于“江西续派”,这固然是受时代环境以及诗坛创作潮流影响,但最根本的原因可以说是曾氏家族这一代人有着共同或相近的创作倾向与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202.
公元前176年大月氏西迁,导致西域诸国在天山南北重新分布.塞人南下,乌孙西迁,匈奴则从蒙古高原进驻析罗漫山巴里坤草原、吐鲁番盆地等大月氏故地.公元前108年,吐鲁番盆地的小月氏两部落归降汉朝,从吐鲁番东迁酒泉,从而引发了中亚民族新一轮大迁徙.在汉朝与匈奴对西域争夺战中,姑师人从罗布泊西岸北迁吐鲁番盆地小月氏故地,后来分化为“车师前后王及山北六国”.楼兰人则于元凤四年(前77)南下都善河(今车尔臣河)姑师故地,更名“鄯善”.公元前176年,匈奴击败大月氏之时,西域只有二十六国.公元前108年姑师人从罗布泊北迁吐鲁番盆地后,与当地小月氏遗民融合,由一国发展出“车师前后王及山北六国”.东汉班固写《汉书》时,西域诸国发展为三十六国,最后增至五十五国.  相似文献   
203.
本文介绍了一种制备高度光学纯的3-位取代羰基化合物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可以不对称合成3-甲基烷基酸的对映异构体、光学纯的3-甲基环戊酮、3-甲基环己酮、3-萘基环戊酮、3-乙烯基环戊酮.  相似文献   
204.
本文是基于江西省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特点,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对江西省主要年份的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效应是江西省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抑制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原因.根据对江西省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分解分析,结合江西省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江西省未来控制碳排放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5.
社区融纳型精神康复服务模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详细分析了社区融纳的精神康复理念,以及在其指导之下的精神康复服务模式的特质与意义;并对构建这种服务模式的途径及其内容框架提出建议,认为这一服务模式应包括精神康复者服务、家庭和社区支持服务及互动服务三大板块。   相似文献   
206.
王纪人从历时性着眼,从发展和解决文论的现代性出发,指出文学-文化分析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在于文学是文化中的意义载体,是对世界的阐述的再阐述、解释的再解释;杨文虎认为文学发展经历了政治化--去政治化--再政治化的过程,并指出在文学研究中将文化批判与新的启蒙话语结合时,应注意不能让渡自由的权利;陈伟则对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作了重新界定,并指出精英文化是古典社会形态下的特有产物,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立足,而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又常是互相溶合的;李平从认识论角度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区分为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并从多个层面阐述了"文化研究"热的现实依据;贾明认为文化批评并非传统文化自然进化的表现,而是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当代文化的后现代景观,全球化的语境将会日益加强;张景兰认为文学的文化批评启发我们从文化系统与文学文本的关系中去对文学的性质、特点、规律等作深层次的理论思考,而生态哲学与生态文艺学的提出与引进则更具价值重建的意义;王济远认为文化研究的首要价值是对时代社会的介入与关注,并特别强调了中国与西方,以及中国不同区域的语境差异与多元取向.筱嘉则对全球化与现代性、文化研究与文学批评、分共知识分子与"绿色人生"等问题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207.
长久以来,学术界对《左传》作者左丘明氏字名众说纷纭。笔者根据先秦古人姓名称呼习惯,并吸取前人学术成果,推断出左丘明氏字名情况:"左"为氏,"丘"为字,"明"为名。  相似文献   
208.
《成才与就业》2022,(7):98-99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这也造成了每个独一无二的“我”。完美,无疑是人人都想追求的目标,可真正的完美是个小概率事件。如果过度执著于完美而自缚手脚、自怨自艾,只会走入人生迷局。作为年轻一代,我们不必过多地纠缠于过往,未来的无限可能正等待我们去探索、追寻。学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奋起努力才是人生正解。在此,推荐4部精彩的电影,让我们从主人公身上学习如何悦纳自己、如何突破自我。  相似文献   
209.
有关孙悟空的原型之争初见于上世纪初,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类:胡适的“外来说”、鲁迅的“本土说”和当代学者季羡林的“混血说”等,均以“猴形”身貌特征———即以猴论猴作为追本溯源的立足点。笔者以为,“猴形”只是用来挪喻与吸引读者审美需要的假借之物,而透过“猴形”所蕴含的“原始意象”才是孙悟空形象的原型意义所在。孙悟空在整部《西游记》中所扮演的角色最重大的职责是替人类(唐僧)驱逐各类妖魔鬼怪,这可溯源于原始的驱傩首领方相氏角色。孙悟空的两件法宝:一是火眼金睛可识别妖魔鬼怪,来源于方相氏的“黄金四目”;二是“如意金箍棒”可驱邪逐祟,来源于驱鬼的“终葵”(驱鬼棒),而“终葵”后演化为“钟馗”,在宋以后的大傩仪中实际充当着方相氏的职责,实际上也源于方相氏。另外,从孙悟空的身世、神态与装扮特点等方面,也能看到方相氏的某些“原始意象”痕迹。故孙悟空的原型即方相氏。  相似文献   
210.
话语(discourse)历来是人类学仪式研究的重点。然而就如何研究仪式话语,学界长期存在分歧。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从唱诵(enunciation)的角度入手,试图展现作为动作的词语(verba in loco actus)在纳人达巴仪式中发挥的独特作用。通过对木卡布案例的描述和分析,我们发现仪式行动的分解与排列组合主要依靠唱诵表演的方式完成,唱诵构成了达巴仪式过程的核心。在此意义上,话语的实践方式理应成为仪式研究的重要面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