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5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12篇
管理学   109篇
劳动科学   9篇
民族学   73篇
人才学   45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746篇
理论方法论   131篇
综合类   1273篇
社会学   211篇
统计学   2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111篇
  2014年   178篇
  2013年   161篇
  2012年   211篇
  2011年   210篇
  2010年   209篇
  2009年   193篇
  2008年   238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王鹏英 《东方论坛》2006,(2):126-127
当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们对物质消费的渴望和改善生存境况的欲望不可避免地占据意识领域的重要位置。这种现实背景直接影响到学术界域论题的选择。随着走向现代化过程中思想焦点的迁移,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话题以及这些话题在中国学术研究中曾有的扭曲与背离被学界所漠视,许多应有的理论醒视  相似文献   
52.
在大众文化审美形象化和欢乐身体化的今天,大众文化语义学维度的审美思考却越来越匮乏甚至一度消失。人的存在确实需要现代经济和技术,但又不能仅限于现代经济和技术:如果说大众文化带有很大的技术“物性”,那么人不是物;如果说大众文化诱惑、满足、填塞着人的日常感性欲望,那么人不仅仅是日常感性的存在;如果说大众文化造就着一个市场秩序似的标准化感受,那么人是不能完全被标准化的。在日常感性得到较好满足的先进国家,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显得很理直气壮,然而,在日常感性相对匮乏的中国大陆,大众文化的具体效益还是相当复杂的。  相似文献   
53.
54.
《西游记》问世以后,明清世情小说作者在叙述过程中,经常称引该书情节、角色、名物,甚至原文。与在批评领域占主流地位的"证道类"评点相比,这些称引行为更接近当时《西游记》以公共形象在读者大众中传播的实际情况。叙述称引者在《西游记》传播和经典化过程中扮演着次级中介的角色。他们更早注意到《西游记》作为"游戏之书"的公共经典性质,在叙述中称引小说,以拉近与期待读者文化经验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修辞效果。其称引行为会产生示范效应,加深、强化读者大众对《西游记》"游戏之书"性质的认知,在日常交际中引为谈助。反过来,世情小说家又将这些行为以"场景"形式再现于文本。叙述称引是反映《西游记》在公共流通领域实现经典化的一条通俗文学路径。  相似文献   
55.
56.
经典阅读推广在高校图书馆文化传承和创新职能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调研部分“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情况,分析经典阅读推广活动的现状与特征,提出了优化高校图书馆经典诵读阅读推广的路径。  相似文献   
57.
王月琴 《办公室业务》2022,(17):177-180
新时代发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探究高职院校红色经典阅读推广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阅读推广的途径和策略,尤其是“双融合”“三位一体”的创新教育体系,从而构建阅读推广新模式,实现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与功能。  相似文献   
58.
红色经典是存活在特定历史时空中的特殊群体,能成为经典首先源于其被染色,即红色的坚强附着。红色经典存在艺术质量与其它经典同样高超的杰作,但红色的获得和坚守却先在地定格其地位,也放大其经典的魅力,更生成别样的艺术张力。因此,是颜色政治学的存在造成了文学史上颜色化的文学经典。对瞿秋白与《子夜》接受史的互动考察,意义也在于此。  相似文献   
59.
文学的文化阐释与经典的形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通过对国际学术界关于文学经典问题讨论的回顾 ,分别从接受美学理论、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等角度阐述了西方文学史上经典的构成以及隐于其背后的权力关系。作者认为 ,经典的构成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 ,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定的批评话语、权力机构及其他一些人为的因素。由于“欧洲中心主义”和其后的“西方中心主义”意识的作祟 ,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东方文学的优秀作品长期以来被排斥在经典之外 ,因而从跨文化的视野对既定的经典进行质疑乃至重构是完全可能的 ,这是比较文学、文化研究和文学理论研究者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一个主要的研究课题。文章着重讨论了弗莱的《伟大的代码》以及由此而显示出的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提出一种既带有精英意识的审美功能同时又具有文化研究的批判精神和去经典化尝试的经典重构策略 ,认为这是使得当今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可赖以进行对话的一个平台  相似文献   
60.
《文本的深度耕犁———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是一部从文本解释学视角解读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力作。首先,作者溯源求本:十分认真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精心解读过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同时在对文本进行精耕细作中,洞观底蕴———发现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思想与方法论上的异质性和一些具有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和理论构架;其次,甄别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思想理路与文本“症候”,建构全新深度解读研究范式,把握他们思想的理论逻辑、言说者的语境、理论旨趣和面对的“问题式”;再者,超越了这些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经典文本具有“在手状态”的现成性,进而揭示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蕴涵的多重思维向度及其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