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72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53篇
管理学   1168篇
劳动科学   153篇
民族学   67篇
人才学   356篇
人口学   45篇
丛书文集   1773篇
理论方法论   402篇
综合类   3929篇
社会学   795篇
统计学   170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123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169篇
  2015年   214篇
  2014年   597篇
  2013年   516篇
  2012年   559篇
  2011年   687篇
  2010年   717篇
  2009年   751篇
  2008年   914篇
  2007年   665篇
  2006年   582篇
  2005年   461篇
  2004年   288篇
  2003年   267篇
  2002年   253篇
  2001年   187篇
  2000年   169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德育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德育评价方式决定并引导着德育效果。"两课"考试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的重要手段,其有效与否关系着德育的信度和效度。因此,以国外先进经验为指导,深入分析我国现行"两课"考试模式现状及其问题,对提高学校"两课"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2.
63.
面向公共利益差异性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公共利益是哲学、法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社会分层、地域差异以及公共利益的类型多样性使公共利益的差异性在现代社会日益突出.公共利益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不同公共利益之间的不相容性和公共利益的局部偏向性.公共利益差异性特征的凸现必然要求改革公共产品供给方式,并促成社会公平观念的转变.传统的形式公正已不能作为公共利益差异性时代制度设计的理念,以结果公正与形式公正为理念设计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才能实现效率与公平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4.
在新的时期,要建设和谐社会,需要科学地看待和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社会的发展既需要公平,也需要效率。而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应采取不同的指导方针。当前,社会不公的现象尤为突出,应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公平与效率并重转变,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相似文献   
65.
介绍了网络环境下的基于Visual Basic计算机考试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结构,同时,就题库的建立和管理、随机成卷系统和评分系统等研制的难点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其中的关键技术,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66.
邓小平所讲的效率以劳动生产率为核心 ;邓小平所讲的公平以经济公平为基础 ;邓小平所讲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邓小平的效率公平思想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效率公平观的创新。  相似文献   
67.
本文分析了社会对不同性别儿童的角色期待以及学校与课堂中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揭示了学校与课堂中的性别不公平问题对学生社会化发展及教育公平的深刻影响,并提出了落实性别公平与平等教育的三个层面的策略。  相似文献   
68.
近年来,我国贫富差距加大的问题越来越引起政府的重视.经济社会的背景和条件不同,公平与效率也存在动态均衡关系,我国目前收入分配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向"效率与公平并重"的调整,能够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69.
“高考”在我们这个有着千年考试文化积淀的国度里,实在是一个分量极重的词汇。即便是四川地震灾区那些幸免于难的孩子,面对亲人伤亡家园摧颓的巨大不幸,在央视举办的赈灾义演晚会上,他们对着主持人的麦克风、对着全国亿万观众和泪喊出的也是“我一定要参加高考”的紊言。高考那几天的那种举国凝重的氛围、  相似文献   
70.
举证制度关乎民事诉讼程序的公正、高效与否 ,庭前证据交换是举证制度的关键环节。针对我国现行庭前证据交换制度存在的不足与纰漏 ,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从审判实务的角度阐述了完善证据交换制度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