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篇
  免费   10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7篇
丛书文集   70篇
理论方法论   35篇
综合类   195篇
社会学   31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6 毫秒
41.
周国平 《社区》2012,(32):24-24
在古代雅典城里,有一座德尔斐神庙,供奉着雅典的主神阿波罗。相传那里的神谕非常灵验,当时的雅典人一遇到重大的或疑难的问题,便到庙里求谶。有一回,苏格拉底的一个朋友求了一个谶:“神啊。有没有比苏格拉底更智慧的人?”得到的答复是:“没有。”  相似文献   
42.
蔡巧良 《经营管理者》2009,(24):369-370
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两位极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思想对东、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文化日益交融的今天,对二者思想进行比较,并进一步探析造成两者思想之间差异的原因,不仅能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有利于我们在全球化过程中,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的社会背景下,准确地把握、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有利于我们正确的认识西方文化,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西方文化地借鉴与合理运用。  相似文献   
43.
幽默笑话     
许多时候,人的所谓成就,并非直接取决于智慧、才能、背景,而是取决于勇气、信心。苏格拉底风烛残年之际,自知不久于人世,很想点化一下学问很  相似文献   
44.
伽达默尔从其哲学诠释学出发对柏拉图《斐多》的现代阐释认为:《斐多》的意图并非战胜死亡,而是解释死亡;苏格拉底在其中对灵魂不朽的证明,真正证明的是不可消除的死亡恐惧的原初性,而这恐惧正表明了人作为有限存在的自由。  相似文献   
45.
向华 《唐都学刊》2007,23(4):40-42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人生哲学家。他的伦理道德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现实意义,本文从知识即道德,守法即正义,自制是道德的基础三个方面分析了苏格拉底的伦理道德思想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6.
世界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文化和作为文化核心部分的哲学,它是各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黑格尔对中国哲学,特别是孔子哲学抱有偏见,事实上,孔子的哲学范畴"仁"与苏格拉底的哲学范畴"善'互有同异。孔子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是崇高的。黑格尔对孔子哲学的偏见主要缘于他对中国汉语文及孔子哲学的不了解。  相似文献   
47.
同济大学德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于2005年4月在浙江安吉联合举办了“经典与翻译”学术研讨会,这里刊发的是依据会议发言整理而成的笔谈选辑,主要围绕着“翻译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而展开,大致按争辩立场排序。除这里提供笔谈的几位学者外,参与讨论的还有:香港中文大学关子尹教授、张灿辉教授、刘国英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吕炳祥教授,浙江大学庞学铨教授,同济大学高宣扬教授、陈家琪教授等。  相似文献   
48.
古希腊三大哲人之一苏格拉底,他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49.
一天在课堂上,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们问他一个问题:“怎样学习,学问才能够达到您那样博大精深?”苏格拉底没有做正面回答,他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的动作,每个人都把胳膊尽量地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起,每天做三百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哪些同学坚持了?”有九成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  相似文献   
50.
传统美德向何处去 ?这是智者时代城邦的根本问题 ,也是苏格拉底的问题。从制度的本性上说 ,曾经繁荣的雅典城邦是不可避免要灭亡的 ,除非它能够在开放的意义上落实其德性。而苏格拉底的高明之处就是发现了这条道路 ,智者却只从非道德的法律制度上探寻出路。苏格拉底与智者的冲突实质上是德治与法治之争。苏格拉底在与智者的冲突中高尚地死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