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李换平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3(1):113-117
为打破资格法的限制,选拔人才,宋代在人口众多、词讼繁杂、经济任务重、民族冲突多等繁难之县、不治之县、沿边之县实行了知县、县令荐举制。馆职、监司、知州等中央和地方官员充当了知县、县令的举主。从宋初的临时荐举到天圣七年岁荐的确立、经宝元元年的废除和恢复、元丰四年的废罢、元祐元年的恢复,荐举知县、县令制几经变化,最终确立下来。荐举制的实行引起国家选官制度和俸禄制的调整,士人对之议论纷纷,褒贬不一。 相似文献
22.
23.
24.
25.
26.
戴路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
南宋荐举制度推动了谢荐举启写作的流行,这类谢启在官场交际中深化了自身的礼仪功能。作为上行文体,以卑事尊的历史渊源和涉及仕途升迁重要性,塑造了谢启在荐举场合显恭致诚的礼仪性;而南宋荐举科目的增多、荐举信息传播的便捷,让谢启的文本形态通过篇题、自注等形式更加丰富,使其功能从宽泛的应酬走向精细的交际;在礼仪性书写中,谢启对荐举科目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意义进行了深入描述,从制度层面的循名责实走向文化层面的释名章义。通过荐举制度的推动、酬谢语境的影响、骈文书写传统的调节,谢启建构了荐举话语体系,提升了调节官场交际、规范公共表达的礼仪性。 相似文献
27.
隋唐时期创立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要取士制度,但是它与儒家传统的以德取人的原则却有着尖锐的矛盾.为此,历代儒家对它都有尖锐的批评,并设想以荐举取代科举.然而科举并不因此而被废止,在隋唐以后沿用了一千三百年.本文探讨了其中的原因,认为科举虽然有轻忽德行的弊病,但它却有荐举制所没有的社会公平性.深入分析这一问题,可以给我们许多历史的启迪. 相似文献
28.
北宋真宗朝以前及北宋徽宗朝后直至南宋灭亡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荐举台谏官的诏令几乎是个空白,尤其是南宋孝宗朝以后,<宋史·本纪>中竟然没有一条记载.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前者是因为宋初台谏官作为寄禄官,多不行台谏之职;而后者则是宰执大臣特别是权相对台谏官选任的影响所造成的.以此为基础,本文对宋代台谏官在选任中与荐举制度相关的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29.
在清代前中期的顺治至嘉庆朝,有一批来自西方的科学家、技师和艺术家(被称为“技艺之人”)获准为清廷效力。他们进京有一套相对固定的程式,推荐是最为重要的一环。把他们推荐给中国皇帝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已供职于廷的西洋人,二是广东督、抚。这两条推荐途径交替发挥主要作用,最后发展到只能由两广总督奏报。就推荐方式而言,广东督、抚只有奏报这一种,供职于廷的西洋人主要以奏章形式推荐,有时也会利用在皇帝身边的有利条件进行口头推荐。因清廷缺乏引进西方科技艺术的动力,加之进京效力西洋人几乎是清一色天主教传教士,清代前中期的西洋人才引进经历了一个从积极招徕到限制再到最后停止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30.
高园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4,4(2):86-89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历史悠久,经历了禅让制、世袭制、军功爵制、荐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取士制等发展阶段.以隋唐为分界线将其分为"荐举"与"科举"两种制度,比较分析两者之间的利弊得失,以期对今天的用人制度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