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38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15篇
社会学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31.
蒲松龄一生在科举中坎坷不遇,他终生都是一个寂寞失意的下层寒士。《聊斋志异》中描写失意寒士的精神创伤、落魄际遇和自我抚慰,以及他们对科举、对人世的幻灭感,都是作者的生活在小说中的投射。在这些作品中,都弥漫着一种感伤意识,实际是一种时代与社会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2.
沂水县流传的有关刘南宅与《聊斋志异》的传说,存在"社会传说"与刘氏"家族传说"两种版本:民间传说蒲松龄曾在当地望族刘南宅坐馆,并作讽刺文《三朝元老》;刘氏后裔虽则提出这是对刘家的攻讦和污蔑,但家族内部流传某位先祖曾与蒲松龄有过短暂交集,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实际上,社会传说与当地民众以刘南宅为中心构建地方历史记忆的思维惯性有关,是传统文化语境下的杜撰。刘氏家族传说则说明士人互动乃是蒲松龄文学活动中相当重要的源泉之一。刘氏"家族神话"与《聊斋志异》的历史渊源反映出明清之际的时代文化影痕:伴随佛道信仰世俗化,佛教和道教在民间影响不断扩大,谈异文化逐渐渗入了士人家庭生活和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33.
宋希芝 《兰州学刊》2012,(11):59-66
《聊斋志异》中反映沂蒙民俗的作品有34篇。蒲松龄能够成功采撷沂蒙民俗是由于作者非常熟悉民风民俗,具备较高的艺术造诣,同时与作者在沂水生活时写作素材的搜集渠道有关。从民俗与文学的双向互动来看:一方面《聊斋志异》从行为文化、物态文化、制度文化、道德文化等方面展示了沂蒙民俗的丰富内涵;另一方面沂蒙民俗素材进入《聊斋志异》,使作品更具沂蒙地域色彩,厚重了作品的内涵,拓宽了知识面,充实了信息量,增强了可读性,使作品达到了"风俗史"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34.
《求是学刊》2015,(5):131-139
"三礼"属于中国儒家的传统经典,其中《礼记》又名列"五经"之一,在明清科举考试中属于考生"各占一经"中的选项。蒲松龄在科场奋战大半世,"四书"而外,他于"五经"中究竟所选哪一部应考,今天虽已难于考见,但《聊斋志异》的写作受到《礼记》乃至《周礼》、《仪礼》这"三礼"的影响则显而易见。如何正确诠解《聊斋志异》,涉及利用"三礼"相关书证对《聊斋志异》文字加以校勘辨析诸问题。探讨蒲松龄如何巧妙灵活运用"三礼"相关词语典故的问题,更是今天的读者鉴赏《聊斋志异》写作技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5.
许佳俊  李志峰 《阴山学刊》2020,(2):58-63,93
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派令人高山仰止的大师,其创作中的种种变形意象阐释了人的生存如一只红脚鼹鼠般孤独,只能局限在它的狭隘而又黑暗的地洞中;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可谓中国古典文言小说的高峰,其笔下的人鬼狐妖有孤苦,亦有悲愤。二人在自我的“冷落荒斋”借著书立说抒发自己内心的抑郁苦闷,展示对人的生命存在的热切关怀。作为个体,他们是踽踽独行的孤独者;放大到集体,它们是浮生社会的殉难者;“半窗寒烛”,他们都是力透纸背,企图超越极限的艺术家。透过卡夫卡与蒲松龄的小说创作,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亦真亦假的虚悬世界。  相似文献   
136.
中国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酒虫>,日本的芥川龙之介据此创作了小说<酒虫>.芥川的<酒虫>与蒲松龄的<酒虫>是题目相同、故事相同,而体态、气韵却大异其趣.蒲松龄是用散文小品的手法来写<酒虫>的,芥川是用小说创作的手法来写<酒虫>的.芥川的<酒虫>有从外在转向内在的人物心理刻画,有极具功力的氛围营造手段,由于时代所限,却还没有完全走出传统的樊篱.因此,芥川只是站在二十世纪小说转移的门槛上,还没有登堂入室.  相似文献   
137.
赋体生成演变的过程漫长而复杂,但其主要创作特征是铺陈夸饰,这在汉大赋里表现最为突出。汉大赋的这种体裁特征为《药性赋》和《伤寒药性赋》等中医药赋所继承并发展:铺陈篇幅扩大,品物分类细化;句式由散而骈,语词也趋于多样;风格由凭虚夸饰走向征实和科学。这些发展使赋体中医药文献兼具实用和审美的双重特色,体现了赋体向原本杂文学方向回归的现实和异于纯文学赋创作的另一条轨迹。  相似文献   
138.
痴迷与困惑──蒲松龄科举心态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蒲松龄的科举心态是其复杂思想、矛盾情感的聚焦点和辐射源。由于科场蹭蹬,他在小说中让那些落魄文士高中巍科,借以张扬自己的精神世界。也由于科考磋跎,使其期待境界与现实遭遇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凝聚成批判科举弊端的主题。蒲松龄这种既痴迷又困惑的矛盾心态,既是由科举制度本身的内在原因造成的,也是传统文化心理与当时社会文化心理影响的结果,同时还与蒲松龄确证个体价值的二难选择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39.
朱缃与蒲松龄是忘年之交:朱缃以诗名于世,蒲松龄非常欣赏;而朱缃又特别喜欢《聊斋志异》,利用十年左右的时间,陆续抄录了一部《聊斋志异》。蒲松龄一生热衷功名,日夜攻读,但始终没有考中举人;而朱缃同样连个秀才也不是。两人志同道合,皆有为民爱民之心。不少诗作记录了两人的诚挚友情。朱缃还把自己及其家属中的奇闻佚事作为素材提供给蒲松龄。  相似文献   
140.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女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严格遵循“现实”原则,真实表现了在封建社会中女性被“工具化”的悲惨境遇。蒲松龄塑造了两类女性形象:超凡的女性形象、平凡的女性形象,一部分超凡的女性因具有超凡能力而拥有自己的意志,保持着独立人格;另一部分超凡的女性和平凡女性因将封建道德理念内化为自身需求而无力拥有独立人格,依附于男权社会。蒲松龄尊重、欣赏女性,对她们受“制度”控制无法冲破现实藩篱的无奈与不幸给予了同情和怜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