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87篇
  免费   322篇
  国内免费   52篇
管理学   240篇
劳动科学   17篇
民族学   724篇
人才学   43篇
人口学   31篇
丛书文集   1711篇
理论方法论   319篇
综合类   3122篇
社会学   340篇
统计学   14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273篇
  2022年   256篇
  2021年   325篇
  2020年   260篇
  2019年   241篇
  2018年   108篇
  2017年   229篇
  2016年   245篇
  2015年   352篇
  2014年   548篇
  2013年   468篇
  2012年   510篇
  2011年   479篇
  2010年   403篇
  2009年   381篇
  2008年   359篇
  2007年   247篇
  2006年   226篇
  2005年   163篇
  2004年   140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31.
"节庆"是电视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视觉资源,是社会转型期深具中国特色的电视景观。电视节庆是节庆仪式与电视仪式的双向借位,中国的电视节庆可有传统节庆、政策节庆、主题节庆这三大主要类型,分别体现着重"礼"、重"典"、重"庆"的传播表征,并指向不同的认同建构及其共同体想象。电视节庆类型化生存的意义建构、类型递嬗与效力考察,是老龄化的电视及其媒介实践中的真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2.
约瑟夫·奥尼尔的《地之国》被认为是近年来最出色的表现"9.11事件"后美国的作品之一,但字里行间表现出的后殖民主义特征才是其最引人瞩目之处。小说以回忆录的方式记叙了两个不同肤色、不同阶层的男人在美国的境遇和友谊。本文试图从后殖民主义理论出发,从移民的美国梦想、身份建构和文化认同几个方面阐释作品的深刻内涵,探索众多移民在西方文化中心论依旧盛行的今天,在全球化的时代获得物质和精神双重满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3.
新疆塔城柯尔克孜社会内部信仰藏传佛教和信仰伊斯兰教的成员之间虽然存在因宗教实践差异形成的界限,但经过双方成员持续接触、博弈、协商,民族内部成员跨越了不同宗教信仰,实现了社会整合与民族认同,当然,也并不是说这条界限便可消失,它仍然在某些方面结构双方成员的关系。研究发现,若将族群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及其界限的维持作为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进行考察,可能会为研究族群认同与社会整合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4.
本文运用女性主义中的姐妹情谊理论和心理学家埃里克松的自我身份认同理论来研究莫里森的小说《秀拉》,旨在分析姐妹情谊及其作用在这个文本中的体现,并揭示莫里森表现姐妹情谊这个主题的意图之所在,即,姐妹情谊可以帮助黑人女性在受男权与白人双重统治的社会环境下寻找到自我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35.
新媒介在农村地区迅速发展,不仅为女农民群体带来了日常生活的信息交流,打破了传统地域的界限,使女农民群体地缘和血缘关系松散并转变为以业缘为主的关系.同时,促进了农村地区权力模式的改变,促进了女农民的群体意识.但是,新媒介的发展对于女农民的身份认同带来了阻碍,对女农民的角色变迁产生了影响.笔者主要研究新媒介背景下的女农民身份认同,针对不同的因素进行分析,主要采用田野调查法和文献研究的方法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36.
自清朝入关到清帝逊位,满族的民族性呈现出一个显著的演变过程。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政治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满族从一个帝国时代的政治民族迅速演变成民国之后的文化族群,而这种演变不仅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的一个缩影,也塑造出当代中国社会满族成员独特的族群认同特点。文章系统地回溯了满族在东北地区的兴起、入关后处理满汉关系的政治谋略,结合民族理论和民族话语解读满族在认同意识方面的巨大变迁。  相似文献   
137.
民国时期在回族知识界、政界引起的“回族”“回教”争论持续数十年,究其原因,表现在:对回族构成问题认识迥异;民国初期,少数民族是否为中华民族成员,尚未明确;学界对回族、回教、伊斯兰教等概念认识模糊。  相似文献   
138.
从流散批评视角出发,对奈保尔早期成功作品《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进行解读。通过分析小说主人公毕司沃斯先生先天的文化断奶以及后天的寻根失败,揭示出因殖民统治而产生的"流散他者"在面对文化身份缺失的困境中的苦苦挣扎。  相似文献   
139.
虚拟空间是当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份认同是现代性问题的一个热点.文章认为,电子计算机对身份认同影响的研究焦点应当从人与电子计算机之间孤立的、静止的关系转向互动的、融合的关系;不能简单地将过度使用网络等视为病态,而是应当将之看作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固有身份认同的解构、迷失和对新的身份认同的重新追寻的过程.文章针对虚拟空间使用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应对思路.  相似文献   
140.
2008年7月中国籍旅日作家杨逸成为日本芥川文学奖首位外国人得主,她的获奖作《时光渗透的早晨》以及其它作品描述了当代在日华人真实的生存状况。杨逸作品语言生硬、结构粗糙、对中国民族文化理解浅显,而要博取日本主流文化认同的倾向却十分明显,这主要表现在作品中的语言应用、对迷信和无知等"中国特色"的有意渲染以及对主人公在重大政治事件中的立场及行为的描述上。杨逸笔下的人物对日本和中国的态度都充满矛盾,但作者对这一矛盾未做任何解释。杨逸获奖的原因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