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254篇 |
免费 | 272篇 |
国内免费 | 8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687篇 |
劳动科学 | 61篇 |
民族学 | 291篇 |
人才学 | 222篇 |
人口学 | 9篇 |
丛书文集 | 2725篇 |
理论方法论 | 570篇 |
综合类 | 5216篇 |
社会学 | 784篇 |
统计学 | 4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3篇 |
2023年 | 217篇 |
2022年 | 238篇 |
2021年 | 271篇 |
2020年 | 281篇 |
2019年 | 234篇 |
2018年 | 125篇 |
2017年 | 170篇 |
2016年 | 260篇 |
2015年 | 361篇 |
2014年 | 655篇 |
2013年 | 583篇 |
2012年 | 714篇 |
2011年 | 715篇 |
2010年 | 708篇 |
2009年 | 673篇 |
2008年 | 771篇 |
2007年 | 606篇 |
2006年 | 520篇 |
2005年 | 491篇 |
2004年 | 389篇 |
2003年 | 355篇 |
2002年 | 310篇 |
2001年 | 285篇 |
2000年 | 205篇 |
1999年 | 112篇 |
1998年 | 64篇 |
1997年 | 47篇 |
1996年 | 39篇 |
1995年 | 29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22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本文通过对中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过程的梳理,认为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来自于"巫文化",后来逐渐演变为"巫史文化",进而在西周时期形成了以"史官文化"为主体的精英文化,然而这些文化,都是属于"术"的范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兴起,通过教育和整理典籍,使思想文化在大众中的广泛传播,导致中国早期"学"、"术"的出现。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的相继兴起,形成了政治理念的伦理化与一元化、宗教的伦理化,这样完成了中国在"轴心时代"哲学的突破,最终为中国早期"学"、"术"的发展确立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2.
中古汉译佛经中,不论主人公的身分是猴王、鹿王、雁王,还是象王,都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爱心,这类故事,都不约而同地描写了一种为救众生而献身的"王"的使命感与高尚精神.该母题不仅在中国文学母题发展史上具有表现功能,而且也有效地密切了文学中人与动物之间的伙伴和睦邻关系,具有文明发展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43.
着眼于杜诗注释的历史,讨论了杜诗注释的格局和发展走向,将杜诗注释的历史大致划分为四个段落,即杜甫诗集基本面貌的形成为第一阶段,杜集注释本逐渐发展为对多家注本的整合形成集注本是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是强调个人见解、充分抒发个人观点的注本的繁荣,第四阶段是全方位关注杜诗的解读、传播而形成杜诗学。同时指出杜诗注释的九个方面的发展趋向,如从诗集编注演化为文学批评,从编纂全集校注本转移到选集选注本,由编制年谱、小传发展为诗人评传,对诗人和诗歌的研究逐渐转向收集资料和编纂综合工具书,由单独研究延伸到比较研究,从文学的领域扩展到语言学领域,还有从杜诗本体研究转向对注家注本的研究、从学术研究拓展到艺术表演,等等。 相似文献
144.
145.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3)
人类的文学、文化、文明发展存在纵向与横向两条发展线索,这两条发展线索都具有承续性与变异性,可以说传承与变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文学、文化、文明的传承是毋庸置疑的,但其变异也是广泛甚至必然的。人类早就认识到纵向发展的变异规律,并且有了系统的理论,然而横向变异却长期没有被学界关注,更没有被作为一种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而系统地总结出来。比较文学变异学是横向变异规律的理论总结,揭示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规律,这是西方比较文学、比较文化、比较文明理论所忽略的重要问题,是对学界长期以来文明研究盲点、文明偏见的补充和纠正,是学术理论的一个重要创新,是人类文学、文化、文明发展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46.
陈继红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4)
知识与道德何者优先、如何安顿的问题,中西价值取向不同。一直以来被忽略的是: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正是贯穿于《论语》论学中的一条内在逻辑线索。孔子虽然承认道德价值的优先性,但并不像后儒所理解的那样以道德价值否定知识价值。在孔子那里,知识系统与道德系统既分立而自足,又内在地融通为一体;知识价值与道德价值既为共存关系,亦可能在现实的境遇中趋向对立;正确把握知识接受与德行训练之间的权重与互动关系,则可以使知识价值与道德价值皆有安顿之所。孔子的思想被后儒片面地加以取舍,以道德取代知识成为学之主流。于是,知识价值被淹没在对道德价值的过度张扬中,故而引发了近代以来对于儒家文化阻碍科学理性的批判。还原孔子思想的本来面目,不但有正本清源之功效,亦可以为消除当下存在的道德价值被知识价值逐渐消解之偏弊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7.
唐碧红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69-174
通过词体观、新变观与南北宋之宗三方面的比较,可以发现曹溶、顾贞观与朱彝尊的词论,在强调词体的抒情特性方面三人观点较为一致。三人最大的分歧在于曹溶、顾贞观提倡性灵,而朱彝尊独尊南宋姜张的醇雅风格:曹浴、顾贞观学词偏向北宋,朱彝尊主张学南未。三人的创作实践与理论不一致,朱彝尊词学观前后变化较大,受曹溶影响仅在其词学的前期,曹溶词学对浙西词派理论没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8.
149.
出土文物作为 “二重证据法”的重要实物史料,已经普遍应用于中国古代史等研究领域,历史地理研究也不例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历史地理学者围绕鄂君启节、出土地图、出土简牍与出土隋唐墓志为主展开相关研究,利用新中国出土文物对我国历史时期的水陆交通路线、历史政区、历史地图编绘及其反映的丰富内涵、地名、乡村和基层社会诸方面进行了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出版了大量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发展特征。但同时也存在对出土文物的历史地理内容和价值做单个的、独立的研究较多,综合的、全面的研究较少的问题,出土文物与传世历史文献的比勘、印证分析往往有所缺失,提高到科学方法论的研究也相对较少,见木不见林的现象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150.
大盐中斋在思想学术上以阳明学为立足点,兼收程朱,其思想以"太虚"为核心,归太虚就是要遵从天地万物之理,成就圣人境界。要归太虚,必须致良知;而良知为气质所拘束,只有变化气质,消除气拘物蔽,达观生死,才能使心复归太虚本体,真正达到致良知;与致良知相对而言,去虚伪也是归太虚的一个方法,即祛除人欲虚妄以显现灵明良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