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8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6篇
社会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死刑又称生命刑。死刑与奴隶社会一同产生,迄今,还有很多国家和政府采用这一刑罚。然而,事实上,到了18世纪有人毅然地提出了将它废弃的主张。这个人就是被后世称为近代刑法学之父的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贝氏的死刑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死刑的威吓作用是多余的;第二,死刑容易引起旁观者对受刑人的怜悯;第三,死刑的影响是暂时的;第四,死刑可能造成不良的社会环境;第五,死刑的错误是无法挽回的。本文旨在通过回归原文的方法重新审视贝氏的死刑观,从而获得一些在我国死刑存废问题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2.
在<哈姆雷特>中,奥菲利娅形象是以两种空洞的能指在他人的言语中被塑造的.奥菲利娅充满神性的失语的弱者形象实际上暗含了莎士比亚对女性世界的某种不公正的价值判断.奥菲利娅是以性无知的贞纯的形象在环境的压制及自我的性压抑中被塑造.这些都反映了男性对女性世界的价值判断和男性对自身形象地位的设想.  相似文献   
53.
死刑的存与废的问题两百年来一直是西方刑法学界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死刑的缘起与进化以及死刑废止论渊源的考察,从死刑是否必要和死刑是否正义的角度对死刑的存废问题作了若干探讨,最后,从中国的国情实际出发对死刑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4.
略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历史及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作为欧洲中世纪与近代史之交的第一个多边条约,是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一块重要里程碑。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分析《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历史及其现实意义,可以看出,和约是国际法产生的重要标志,它确立了国家主权原则,开创了欧洲的均势格局,深化了宗教改革,但仍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55.
面对百年变局的持续演进,超越“欧洲中心主义”的全球史研究为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路径拓展带来了诸多启迪。它揭示了非西方国家被“西方的崛起”所遮蔽和简化的历史,并将当今世界的“底色”更为清晰地展现出来;它的研究主题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研究议题高度“契合”,为国际关系研究的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知识背景;它重构民族国家历史叙事的努力不仅丰富了人们对民族国家的理解,也为反思和批判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提供了不一样的世界历史话语。不仅如此,在全球史视域中,中国自身的历史发展为超越西方大国的兴衰逻辑提供了历史依据,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倡议亦为国际关系理论创新注入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56.
陈荣飞 《天府新论》2009,(4):129-132
贝卡里亚作为近代刑法学的开山鼻祖,其恢宏博大的刑法思想与刑法理论是构建于社会契约论与功利主义哲学观基础之上的.他在传承启蒙思想家们已有的社会契约论思想基础之上,又赋予其新的蕴涵与价值,指出社会契约论的精髓在于民众的认同,民众又是基于功利主义哲学观即人性中所固有的趋利避害之特性来认同社会契约的.而民众这种趋利避害的特性在日常生活中就表现为常识、常理、常情.由此,刑法作为一种社会契约必须符合常识、常理、常情.  相似文献   
57.
无罪推定     
只有对某人是否有罪作出了最后的裁决,罪犯才失去逍遥法外的指望。—贝卡利亚 20世纪初,英国一家法院审理了一起虐待儿童案。虐待者是一名中年男子。一天,他将一名已注视很久的男孩约到家里,两人下像棋,一个仔细地教,一个认真地学。可是好景不长,他开始对男孩进行纠缠非礼,肉体肆虐。男孩毕竟体弱,被迫接受了欲望的发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