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86篇
  免费   107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1174篇
劳动科学   76篇
民族学   62篇
人才学   64篇
人口学   45篇
丛书文集   1059篇
理论方法论   205篇
综合类   1504篇
社会学   207篇
统计学   30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121篇
  2014年   356篇
  2013年   279篇
  2012年   365篇
  2011年   362篇
  2010年   304篇
  2009年   324篇
  2008年   409篇
  2007年   264篇
  2006年   254篇
  2005年   232篇
  2004年   220篇
  2003年   199篇
  2002年   139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在扶持企业资金管理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坚持“公正、公开、透明”的办事规程,对企业服务到位.工作开展扎实有效,加快了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科研攻关、技术改造的步伐,培植了财源,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为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一是管理的方式进一步科学。从原来突击性的工作成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在财政企业管理部门一般都设有分管资金和某项资金牵头的人员,  相似文献   
52.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但由于西部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决定了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必须要建立相应的财政补偿机制,而这一机制是否完善、运行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西部地区乃至于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成败.  相似文献   
53.
中国土地红利是经济红利和政策红利共同缔造的特殊红利形式,彰显土地红利公共利益属性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从逻辑上分析,我国土地红利源于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城镇化和工业化、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区位优势、公共投资等因素共同推高了土地价格,奠定了土地红利公共利益属性的坚实基础。为维护土地红利的公共利益属性,国家一方面将其纳入公共财政范畴,以规范公共财政收支的方式实现土地收益“全民共享”,防止土地红利被少数人垄断。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相关制度,改进土地收益的税法体系,科学界定房地产开发相关税收的税基和税额;健全土地征收制度,确保征地的目的、程序、收益合法且符合公益;推进土地红利城乡间公平分配,协调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实现土地红利共享。  相似文献   
54.
政府采购改革作为财政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节约财政资金、提高资金效益、源头预防腐败、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但由于缺乏完善有效的监督机制,政府采购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采购缺乏计划性、采购行为有待于进一步规范、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等,这些都影响着政府采购工作的正常运行。目前,建立科学的政府采购监督机制,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5.
<正> 近几年来,财政科技投入作为我区的一个难点和热点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与关注。本项目组通过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试图从服从与服务于新疆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在对我区财政科技投入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关于加强财政科技投入的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6.
制度供给失衡和中国财政分权的后果   总被引:73,自引:0,他引:73  
近年来,以财政分权为特征的财政分权制频频出现在转型经济理论的讨论中。但是,财政分权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解释中国过去二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至今还是一个未知数。可以肯定的是,中国过去二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是许多因素共用作用的结果,财政分权如果有作用,也仅仅是原因之一。同时,学者们忽视的一个因素是,中国的财政分权是在一个制度供给失衡的环境中进行的,其结果未必是好的。这个失衡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财政分权没有法律保障、财政分权和行政垂直集权矛盾以及分权制度安排本身不规范。本文将深入讨论制度供给失衡和中国财政分权的共同作用对…  相似文献   
57.
2002年,我国对义务教育的总投入只占当年GDP(117251.90亿元)的1.84%,大大低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多数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  相似文献   
58.
《决策导刊》2004,(8):41-42
今年上半年,潼南县财政局为实现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保障各项支出基本需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财政工作任务,为促进全县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59.
困局中的乡镇财政——10省区20乡镇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树凯 《决策》2004,(10):21-23
乡镇财政普遍建立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因为有了财政,乡镇政府的运行就有了一些新的特征,包括衍生的行为特征。90年代中期,在宏观方面分税体制的影响下,乡镇财政体制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现在的乡镇财政体制基本上是那个时候形成的。由于财政体制本身的变迁,也由于经济结构演进,乡镇政府的财政活动空前复杂。因此,研究乡镇财政的难度非常之大。  相似文献   
60.
通过建立城镇化与土地财政系统的多指标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5—2015年我国31个省市的城镇化与土地财政耦合协调发展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探究其时空分异规律。研究表明:从全国层面看,我国城镇化与土地财政的耦合协调关系经历了由失调衰退—过渡—协调发展三个阶段;从区域层面看,城镇化与土地财政的耦合协调关系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地区耦合协调度最高,区域内部协调度差异较小,土地财政相对于城镇化发展表现为"滞后—超前—同步"的演变特征;中部地区协调度及其内部均衡性次于东部,土地财政主要由超前型向滞后型或同步型发展;西部地区协调度最低,内部非均衡性也最显著,土地财政主要由超前型向滞后型转变。因此,我国应实行差别化的供地策略,提升城镇化水平和整体经济的运行效率,减轻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以促进城镇化与土地财政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