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3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44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63篇
社会学   1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1.
肖耀堂 《源流》2011,(7):80
日丽风和云半醉。来谒岗陵,怀缅先驱事。高举义旗除帝制,黄花碧血丰碑志。史绩光辉昭后辈。浩气长存,薰沐中华地。敬祭英灵何告慰,神州今日芳菲翠。  相似文献   
92.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袁世凯一心想当星帝。他通过对内残酷镇压革命党人,对外出卖国家主权,以换取列强支持。终于在1915年年底宣布:1916年改为“洪宪”元年,实现了他朝思暮想的皇帝梦。  相似文献   
93.
浮生漫谈     
张竞生 《领导文萃》2009,(16):69-72
孙中山先生 我们已到新加坡了。唯一目的,是投靠孙中山做一个革命党人。  相似文献   
94.
善耆与革命党人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瑞汉 《中州学刊》2006,2(6):152-154
肃亲王善耆在晚清亲贵中以开明著称,清末新政期间,他和革命党人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重要而又不被重视的问题。善耆对革命党持宽容之政见,其主动接近民党,关心宪政,均思缓和革命,希望以此缓和国内矛盾,挽救清王朝岌岌可危的统治,但在客观上便利了革命运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95.
1911年,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己呈土崩瓦解之势,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除在南方各省不断发动起义外,积极在北方策动革命,北方革命固重于目前一切也,北方的滦州成为资产阶级各派革命势力关注的焦点。滦州地处京畿之内,是京、津沟通东北各省的咽喉要道,滦  相似文献   
96.
围绕辛亥首义第一枪、第一功的荣誉争夺看似清楚,实则迷离。这种状况,印证了孙中山1912年辞去大总统后在武昌这个首义之地所说的一番话:其真理约分二宗,首曰政治,次即言论。言论者,发自团体,以补助政治者也。亦即鲁迅先生所说的:为什么革命来革命去,社会生活的内骨子是依旧的呢?无非是因为在几乎所有的革命者心中,革命不过是争夺一把旧椅子而已,去推的时候好像这椅子很可恨,一夺到手,就觉得是宝贝了,而同时也自觉了自己正和这旧的一气。  相似文献   
97.
政治新星冉冉升起张之洞幼年聪慧,有神童之美誉,除却一定的天赋,这应主要归功于勤奋苦读:起居大异于人,尝终日不食,终夜不睡,而无倦容。他13岁中秀才,16岁中顺天乡试第一名举人,26岁中会试第三名进士。1880年进士及第后,被授翰林院侍读,次年擢内阁学士,又任山西巡抚。1889年8月,调署湖广总督。  相似文献   
98.
聊城大学赵润生、马亮宽教授合著的《直隶惊雷——辛亥革命在京津冀》一书于2011年7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和河北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该书属于全国政协和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策划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重点图书项目。  相似文献   
99.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为革命事业出生入死,历经艰险,在无畏斗争中展现出了诸多可贵的精神品质,这些精神品质都是一种革命思想的结晶。如今,辛亥革命精神对祖国的和平统一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对未来中国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启迪意义,此时此刻,中国人民更要赋予其时代意义,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00.
60年来,海峡两岸在争取华侨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辛亥革命这一历史资源,从各自立场赋予辛亥革命以新的时代意涵和政治寓意.两岸围绕着谁是革命正统的继承者、中国如何走向统一等问题展开论争,利用辛亥纪念仪式来扩大外交或团结侨众,同时以辛亥革命为基点调整各自的侨务政策.华侨在双方的宣传攻势下,总体上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有着较为客观、相对准确的判断,最终促进两岸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推动祖国繁荣成为绝大多数人的政治取向.百年问辛亥革命作为国人共同的历史记忆被不断诠释,其成效如何最终取决于诠释本身是否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是否符合多数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