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0篇
  免费   10篇
管理学   32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62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129篇
理论方法论   27篇
综合类   272篇
社会学   31篇
统计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论证了网络言论自由对于民主政治的特殊意义、民主与社会稳定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网民参政议政的法律规制的总原则:保障为主,限制为辅.对于危害国家根本利益、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网络舆论,应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对于其他网络舆论,采用行业自律的方式管理即可.本文还就目前备受争议的网民行使民主监督权与诽谤的界定、侵犯国家工作人员隐私权和名誉权的界定、公权力的介入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伴随国家城镇化发展,现代工业化进步,劳动力逐渐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我国经济建设发展至今,劳动力发展方向逐渐变化,长期形成的稳定劳动力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变更,劳动力发展专一性在市场发展新形势下出现转移,为劳动力发展拓宽全新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为城镇建设发展与市场劳动力分配带来多方面影响。本文通过对现代劳动力迁徙进行简要分析,总结劳动力市场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3.
居住在北极环境的因纽特人需要面对严寒、冰雪、极昼和极夜、生物生产力低等压力.因纽特人通过衣服、房屋和生理反应适应严寒气候;通过掌握丰富的关于冰雪、天气预报、动物迁徙的知识以及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适应冰雪环境;通过举行宗教仪式来减轻人们在极昼和极夜的精神压力;通过灵活的社会组织和扩大社会网络来适应生物生产力低,保障食物来源.  相似文献   
14.
羌人自青铜时代开始广泛活跃于我国西北地区,与华夏、西南等族群长期互动与交融,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羌人在主动或被动的迁徙过程中逐渐融入周边族群,成为今日汉、藏等多个民族的祖源之一。除战争因素外,气候环境和族群自觉等因素可能是羌人迁徙的根本内在动力。对羌人等古代族群迁徙和交融史的研究,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注脚。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254条中的高空抛物责任条款立法已经突破了中国赔偿法教义学的框架,具有一定的法政策性,是法教义和法政策的融合.从法教义上来看,该条文中的教义内容对于安全保障义务的规定并不全面,缺乏对建筑物所有权人安全保障义务的规定,在适用中会受到教义冲突的挑战.从法政策内容来看,高空抛物责任基于法政策目的将...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原理出发 ,深入浅出地论证了户籍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并揭示了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性和存在问题 ,阐明了市场经济运作条件和规律对户籍改革的本质要求 ,指出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方向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提出了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张媚玲  邹念琴 《民族学刊》2018,9(4):39-49, 108-111
关于泰-傣诸族群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已有了百余年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环东南沿海直至与云南、东南亚相连接区域,且国别区隔明显。对于滇藏缅印交角地区泰-傣诸族群的研究,尚未得见系统、整体性的成果面世。本文拟围绕涉及该交角区泰-傣诸族群的族源、迁徙流动及族际关系等三个方面的零散研究进行梳理并加以评述,以期从整体联动性的视野对泰-傣诸族群在滇藏缅印交角区的研究空间做进一步深入拓展,同时,针对后续研究提出建议:族源问题有待进一步廓清;以地缘政治及文明交汇区域为整体历史背景的长时段探究有待开启;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翻译和整理有待深化;小尺度地域空间的微观研究有待推进;开展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8.
作者深入喜马拉雅山区并利用文化人类学和宗教学之研究方法 ,对至今仍然在堪巴隆地区流行的古老宗教信仰、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等社会宗教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调查和分析 ,比较系统而详细地总结和介绍了在当地所举行的各种既古老而又鲜活的祭拜战神的宗教仪式、农牧业生产情况、随季节变化而进行的人畜迁徙之规律以及宗教祭祀与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等。同时 ,作者对生活在中尼边境上的堪巴隆人的族源、社区的形成、治理状况及其历史归属问题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调研  相似文献   
19.
关勇 《回族研究》2024,(1):63-72
气候条件是自然环境中影响人类社会的重要且活跃之因素,它能够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良窳不一的影响。12世纪初期,东北地区的气候环境日趋恶化,白山黑水间的生女真不甘囿于一隅,在受到恶劣气候环境持续侵袭之际迅速勃兴并荡辽戡宋,大大拓宽了女真的活动范围。有金一代,寒冷与干旱气候的交织迭起成为掣肘金朝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气候环境以及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因素的合力推动下,金代女真人于太宗、海陵王、宣宗时期相继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南迁。金朝有着辽阔的统治疆域,且不同地区间的气候环境有着显著的区域性差异,这为其政权的赓续及战略的南移提供了可供缓冲的时空场域。金朝组织或准许下的历次女真南迁浪潮不仅是为了绵延国祚或强化统治,同时也是女真主动应对气候环境变迁的调适措施与响应机制。  相似文献   
20.
沈琛 《国学学刊》2023,(2):17-34+139
安史之乱以后,吐蕃渐次占据河陇地区。虽然吐蕃占领时间不过百年,却使河陇大部由文化荟萃之区变为“左衽”之地,在民族与文化上均呈现出“吐蕃化”的趋向。本文通过对汉藏文史料的梳理,发现民族迁徙是吐蕃对河陇占领区的核心策略之一,吐蕃一方面将敦煌以外的河陇诸州城居人口迁徙到吐蕃东境,另一方面将吐蕃境内的吐蕃、退浑、苏毗、党项诸羌以及焉耆的龙家等族陆续迁入河陇,并将许多河陇州城作为军队驻扎和殖民场所,由此造成了河陇与吐蕃东境民族结构的重大改变。民族结构改变进一步导致了文化面貌的改变,藏语取代汉语成为各族的通用语,佛教寺院和佛教徒受到吐蕃保护,佛教由此成为维系蕃汉各族的文化纽带。不同于河陇其他城市,受到保护的敦煌成为河西唯一的汉文化中心。鄯、廓、河州等河湟地区由于蕃汉移民的汇入和吐蕃的支持,成为汉藏文化交汇的中心,孕育了灿烂的佛教文化,成为后吐蕃时代藏地佛法复兴的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