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0篇
  免费   10篇
管理学   32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62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129篇
理论方法论   27篇
综合类   272篇
社会学   31篇
统计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权利的界限--论克隆技术应用于人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隆技术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本文从法理学的角度提出了以保障生命权、人类尊严权、限制滥用生育自由权来界定克隆技术研究和应用的权利范围 ,一方面既可以维护人类的基本权利 ,另一方面又兼顾了科学研究的发展 ,为国家通过立法正确地干预克隆技术确立了基本价值取向。另外介绍了国外立法的基本状况 ,得出了法律对克隆技术应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52.
从黄山区融入“一带一圈”的历史情况和现实条件出发,该区加速与江、浙、沪乃至长三角地区的人文融合,至少有以下几点理由:  相似文献   
53.
东汉末年的战争动乱,如果从光和七年(184年)黄巾之乱爆发算起,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三国鼎立形成为止,长达35年.在此期间,波及中原大部分地区的大规模战争持续了多年,局部的战争也年年都有.东汉末年的战乱,加上三国时期,魏蜀吴之间不断发生内战,使得战乱地区人民生活不安宁,于是向外地奔逃,去寻找安逸的乐土,因而形成了人口迁徙.  相似文献   
54.
陆静 《学术交流》2003,(8):41-45
我国的人口迁徙立法和政策虽然历经改革,仍远远滞后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历经20多年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在我国确认公民迁徙自由的社会经济基础、观念基础和制度基础;对于确认迁徙自由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应当理性地认识,不能盲目悲观,因噎废食.  相似文献   
55.
中国古代都城的变迁与中华民族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的融合与都城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 ,民族迁徙带来都城转移 ,都城的转移又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正是都城的转移和民族的迁徙 ,才使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先进文化远播四方 ,通过不断的吸纳、同化、融合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民族。分裂时期 ,民族迁徙异常活跃 ,都城蓬勃发展 ,民族融合进入高涨时期。元、清两代的中央政权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统治 ,加强了各民族的交往和融合。作为蒙古族和满族建立的中央政权的统治中心 ,北京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6.
迁徙自由权作为人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权利,在世界各国广为重视,联合国也以国际条约的形式将其作为基本人权予以规定,在我国恢复这一权利是尊重人权、实现人人平等的需要.长期以来由于受严格的户籍制度的制约,公民一直没有完整享有过这一权利,建国初期的第一部宪法曾明确规定这一权利,但以后的几部宪法包括现行宪法都没有明确规定.我国现在已具备成熟的立法环境,尽快立法恢复已成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7.
锡伯族是我国北方不断迁徙的少数民族之一,四次历史大迁徙不仅是改写民族历史的壮举,更伴随着锡伯族文化的迁移和改变.200多年后的今天,迁徙的锡伯族与留守东北的锡伯族繁衍发展,形成了"和而不同"的锡伯族文化.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来思考、探讨"四次迁徙"对锡伯族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8.
张洁 《理论界》2011,(7):107-109
中国传统社会中,移乡避仇是与复仇行为相联系的一种制度,考察历史沿革及具体实践过程对于理解古代中国对待复仇行为的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该制度产生、发展及正式为我国古代法律所规定体现了国家采取行动,消极避免复仇行为发生;而该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逐渐被废置不用则体现了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的增强及法制力量的递进。  相似文献   
59.
长期以来,由于受西方知识界对印欧文化百年研究积累的影响,"雅利安人入侵理论"始终位居学界主流,并进入印度与世界各国的教科书中,成为我们诠释印度古代历史的重要基础;时至今日,在后殖民学术批判风潮与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推波助澜之下,此一理论却俨然成为具有高度政治争议性的论题。影响所及,不光是在印度国内的学界,更波及全世界的印度学研究社群。究竟对于"雅利安人入侵理论"的争论如何影响当代印度政治发展?此一理论为什么又能引起如此惊人的政治效应?各方对于此一理论的基本立场差异又是如何?透过本文的讨论,我们希望能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回答。  相似文献   
60.
夏朝灭亡后,夏族的一支曾西迁至今陕西、甘肃境内,并与周人联姻。周人后为戎狄所迫,向南向西迁至今陕西关中西部地区自称“有夏”,迁徙沿途地名印证了两族先民的足迹。《亳鼎》中的地名“杞”与《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的“囘中”之“囘”当为一处,是为夏族后裔西迁后的所居之地,即《左传·僖公三十年》“杞子”所在的秦境之“杞”。《散氏盘》中的“漆”地为随周人迁徙所经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