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11篇
  免费   131篇
  国内免费   34篇
管理学   900篇
劳动科学   60篇
民族学   85篇
人才学   225篇
人口学   15篇
丛书文集   1566篇
理论方法论   320篇
综合类   3734篇
社会学   703篇
统计学   68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63篇
  2022年   181篇
  2021年   221篇
  2020年   199篇
  2019年   125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146篇
  2016年   151篇
  2015年   264篇
  2014年   536篇
  2013年   379篇
  2012年   512篇
  2011年   564篇
  2010年   537篇
  2009年   547篇
  2008年   676篇
  2007年   407篇
  2006年   345篇
  2005年   297篇
  2004年   223篇
  2003年   231篇
  2002年   204篇
  2001年   256篇
  2000年   151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35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左葵 《科学咨询》2008,(14):28-29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该专业中较难教与学的课程.在教学中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讨论、活动中去解决问题,去学习,从中获得新知识.  相似文献   
22.
胡铁  薛博  郭世春 《职业时空》2008,4(9):152-152
“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能力本位”教育模式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教学的主流模式。当前,在高职教育面临各种挑战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应当汲取能力本位教育理论的精髓,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体系。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定位要适应21世纪企业、社会和人才市场的需求,高职教育的理念就是要在各方面都必须以“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化。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然而,作为高职教育基本建设之一的教材建设,却远远滞后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这势必影响到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也不利于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因此,要想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教材建设和改革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3.
2003年年底,以全国老龄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白桦为团长八人组成的赴美国考察团,分别对旧金山、纽约、华盛顿、洛杉矶等市,  相似文献   
24.
刘政元 《职业时空》2008,4(2):15-16
当前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新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以培养学生自主化研究性学习能力为中心,以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的立体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以培养综合实用能力为主,重在听说、阅读理解。主要体现在:个性化、非定时性、多地点性、实用性、文化性、趣味性、可操练性等等。主要目的是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随着教育部组织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参加试点的院校不同程度地创设了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的英语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2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党员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经受住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执政的考验。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党员领导干部要提高执政能力,就必须着力增强三个意识,才能筑牢抵御腐败侵袭的思想防线,从而始终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本色。  相似文献   
26.
27.
2020年5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通过。"居住权"这一新型用益物权的创设成为《民法典》物权编的一大亮点。居住权的设定保障了特定群体的住房权益,充分发挥了房屋的利用价值,满足了司法裁判的需要。但是,《民法典》中关于居住权的规定仍然存在不完善之处,如设定方式局限、主体范围不明确、转让方式绝对化以及权利救济缺失,这些问题都容易导致司法实践中的困境,从而引起居住权纠纷。因此,本文从居住权的性质和功能出发分析并探究其出现的问题,从增设法定居住权、明确主体范围、适当允许转让以及对居住权人和所有权人进行规制等方面对居住权制度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28.
29.
中国《民法典》正式规定了居住权制度,但其内容多为原则性规定,对于居住权设立还存在许多可以补充的空间。在现行法律规定及司法实践中,存在通过双方意定、订立遗嘱、生效裁判文书确认三种途径设立居住权的情形,而对涉居住权协议的规范形式、权属登记的具体流程、权利享有人的范围并无明确规定,致使司法实践中缺乏统一的认定标准。同时,居住权作为一种用益物权,其不仅应当满足特定人居住的权利,还应发挥其“物尽其用”的功能。建议设立居住权时签订单独居住权合同,完善居住权登记模式和登记效力,以增强居住权设立的规范性;权利人认定方面,扩大实际居住人的范围,将居住权人近亲属及关系密切的人员认定为有权居住的人员,进而提高房屋效用,充分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  相似文献   
30.
“为学”和“为道”是《老子》中的一对重要概念。“为学”指的是学习经验性的知识,包括人学、物学和事学的知识;“为道”则强调对“道”的领悟和达观。但实际上“为学”与“为道”是对立统一的,两者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一致的一面,即在“为”的层面上两者一致,而在“学”与“道”的层面上则不同。具体而言,两者在内容、目的上有同有异,但在方法上则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