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5篇
社会学   5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01.
喻红粉 《南都学坛》2004,24(2):100-102
交通肇事犯罪的主体为一般自然人主体 ;交通肇事后逃逸是交通肇事犯罪的一个量刑情节 ,而非定罪情节。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应区分不同情况分别定以交通肇事罪、故意杀人罪、故意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我国刑法尚未确定过失共同犯罪的情况下 ,不宜认定交通肇事共同犯罪。  相似文献   
102.
<正>交通法跟随时代发展而推进近期以来,四川省成都市的孙伟铭案、广东省佛山市的黎景全案、江苏省南京市的张明宝案、黑龙江省鸡西市的张喜军案等一系列"酒驾"肇事案件,经过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03.
人性暗处     
人性如同树枝,它也会有.断裂的可能。这就是人性中的暗处。这是一起发生在内地H市的真实案例。一个暴雨夜,一辆小货车撞倒了一位老人,老人生命垂危,所幸司机没有逃逸,而是将老人送到了医院。司机是个外地人,是替货车主人开车的,见闯了大祸,在将老人送到医院后悄悄地“逃”走了,从此杳无音信。  相似文献   
104.
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的尸体检验,可以帮助确认案件性质,确定死亡原因,为追究肇事逃逸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提供量刑依据,帮助确定嫌疑肇事车辆。该文根据侦办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法律规定,结合文献资料,对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尸体检验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05.
199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3条将"交通肇事后逃逸"规定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处罚情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含义以及相关的认定问题做出了具体的规定。然而由于该解释本身就存在缺陷,学者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认定也存在着极大的争议,使得对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司法处理极不统一。本文结合具体的实际案情,对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概念、性质和构成要素作出明确的分析,以明确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具体认定。  相似文献   
106.
土司的存在有赖于控制境内土民的同时能逃离境外国家的控制,土司化就指的是土司维持这种内控外逃的动态过程。武陵山区容美土司的土司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了被外人视为原始低等的食物系统来维持的。这种食物系统通过采食和定居式游耕等食物生产方式以及食物制作和餐食结构上的特有习俗,来消解稻麦的主粮地位,树立与平原国家保持距离的边界符号、消除余粮积累,通过游耕—游治模式来维持流动性,以达到内控外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7.
认定逃逸应当遵循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对行为人肇事后的客观行为和主观目的综合评价,从而认定其行为是否构成刑法规定的“交通肇事后逃逸”。认定“因逃逸致人死亡”需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相似文献   
108.
他在一次车祸中将路人撞死,为了躲避警察的"通缉"他选择了去做整容变脸手术....撞死人后含泪离别妻儿亡命天涯如果不是因为一次车祸逃逸,也许家住江苏省张家港市和平小区的马东现在就不会再次背井离乡。2001年3月3日当晚10点多,马东驾驶着自家新买的小车从朋友那往回赶。由于多喝了几杯白酒,加上暴雨滂沱,马东眼前一片迷蒙。在一个胡同口,一个路人突然走了出来,马东来不及躲避,当场将来人撞倒在地。由于下着暴雨,灯光昏暗,马东只看见一个中年大  相似文献   
109.
110.
本文力图通过对四种情结──忧郁情结、老儿童情结、渔父情结、浪子情结的粗浅描述和分析来揭示比较广泛地存在于古典诗歌中的一种游离社会的意向,并借用一天文学术语“逃逸现象”来表达这种意向,旨在暗示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逃逸”.对四种情结的描述和分析大都站在社会实践的角度上说明造成情结的社会原因;并辅以引用的许多诗词作语言实例,意在表明这种“逃逸”更多程度上是一种语言现象,而非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