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5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2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8篇
社会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古书用字相当复杂,流传至今又难免存在讹误。在古籍整理过程中,我们很有必要把握汉字的形体演变和语音的古今差异,将通假字以及因避讳而导致的字形替代等文字借用现象与字形错讹区分开来,以便更好地阅读和校勘古籍。  相似文献   
22.
小说命名是中国古代小说创作中最直观、最直接的外在形式之一,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不同时期小说作家的创作思想和文学观念。论文立足于小说文本,从文化学研究视角切入,探讨明清小说命名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特色,重点阐述明清小说命名与民俗文化、科举文化、避讳文化等之间的关系。“三言”、《金瓶梅》《红楼梦》等小说中的人物命名折射出寄名、七夕“乞巧”等民俗文化;《女举人传》《女开科传》等小说命名包含科举因素,《封神演义》《镜花缘》等以金榜、题名录形式设置“榜”式结构的小说更是与科举文化密切相关;《水浒传》《红楼梦》《七侠五义》等小说中的人物命名反映了明清时期的避讳文化,“避讳”对相关小说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3.
《诗品·上》评谢灵运条的“杜明师”,中外学人有多种说法。有以为是姓杜名字叔恭者,有以为是姓杜名炅字子恭者,有以为是姓杜名昊字不恭者,有以为是姓杜名炯者,有以为是姓杜字恭者,有以为是姓杜名明而被尊为宗师者。真是异说纷纭,让人莫衷一是。其实,杜、杜炅、杜炯、杜叔恭、杜子恭、杜恭皆是杜明师的名和字;杜昊字不恭是误作;本名和字号及生平事迹当依宋人所编《云笈七签》的《杜传》作“杜字叔恭”云云。作杜炅、杜炯和只作杜子恭、杜恭,是有关作者为避唐高祖之父李?名讳而改者。  相似文献   
24.
钱杭 《社会科学》2003,(2):90-98
中国历史上的排行制是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高度关注的重要论题和实证资料源,对于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深层结构具有广泛深远的意义。其基本的功能之一,是以同辈成员间的长幼顺序符号部分地或完全地取代人的实名。由周至唐,随着排行在人名称呼中独立副称意义的逐步增强,排行开始具备实名敬避功能;而宋代在谱类文献中以排行代替正式的名、字,并与专用的数字式辈行字相结合,发展成一种特殊的祖先人名避讳方式。面对严格的尊卑等级制度,对人名进行“数目字管理”,亦不失为一种合理、安全的选择。  相似文献   
25.
医典 《人才瞭望》2013,(7):15-15
避讳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古代为了避讳帝王的一些忌讳,人们在言行上常常会受到很大的约束,就连一些中药也是难逃"劫难"。下面这些中药就是为了避讳某位君主而被迫"改名换姓"的。山药:是一味补脾益肾的佳品。在历史上经历了2次"改名换  相似文献   
26.
在两汉三国两晋约 6 0 0年的时间里 ,单名现象十分突出。汉晋以来单名盛行的根本原因 ,是周、秦以来避讳制度发展的结果 ,即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为了便于避讳。隋唐之后 ,双名和单名一样流行于世。  相似文献   
27.
《说文》是中国文字学史上的第一部字典,《玉篇》则是《说文》与后世字书之间的桥梁,但原本《玉篇》已亡佚。拿今天通行的宋本《玉篇》和日本所藏唐写本原本《玉篇》残卷相比,可以看出二者有相当大的出入。日本空海和尚生当中国唐代,他所编纂的《篆隶万象名义》收字与《玉篇》原本相当,注文中训释文字的义项也基本一致,体例编次与《玉篇》相同。可以说,《名义》是今天考察南朝梁代顾野王《玉篇》原貌的不可多得的文献,也是研究原本《玉篇》的主要参考和依据。《名义》注释文字保留了原本《玉篇》的基本面貌。其所注反切记录了南北朝时代的语音情况,其义训远比宋本《玉篇》丰富。《名义》中所收的注音对研究中古语音有着极大的价值,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名义》中的注音情况不是十分了解,因而《名义》音韵学方面的研究不够全面、深入。对《名义》注音情况作了全面的分析和归纳,并指出了注音方面的某些错误现象。《名义》避“顺”、“衍”字讳,其避讳方式与南北朝时期的避讳习惯相符。这也说明《名义》所根据的《玉篇》是唐孙强增字改定以前的本子。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利于《名义》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8.
《溪州铜柱铭文》中的古奥难字难倒了无数历史学家,上千年以来,尽管解读者无数,但一直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本文从古代书写中的“避讳”规律入手,对其中的古奥难字进行逐一解析。  相似文献   
29.
"避讳"杂说     
齐万良 《西域研究》2002,(3):107-109
所谓"避讳",顾名思义,即回避、逃避、隐讳、忌讳的意思.日常生活中,避讳时有发生,是指有些人和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事实不能明朗化、公开化,否则,就是不识时务,不合时宜,难免会招致麻烦.  相似文献   
30.
李清桓 《江汉论坛》2003,(2):121-123
中国文化既源远流长,又绚丽多彩;既恢宏博大,又兼容并包;既见之于诸子百家,又现于乡村俚语。本文阐述语言学的一个分支——音韵学与文化的关系:音韵学中的术语的产生,如反切的产生;音韵学学科发展的外在动力,如印度的佛教影响、基督教的渗入、西洋学的涌进;《周易》的象数投射在音韵学上,如四声之比附天之四象;俗文化在音韵学的折射,如避讳的民俗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