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5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2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8篇
社会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史讳举例》为避诗学之经典.但其对避讳的定义应加以补充和修正:1、避讳并非只是文字上,应包括口语、甚至口语中更严格.2.避讳并非中国之特有.许多民族中都有避讳习俗.  相似文献   
42.
李学勤教授在他的《古文字学初阶》一书的第六部分"金文的形形色色(下)"中,分析了铜镜的镜铭。其中提到安徽寿县出土的汉初蟠螭纹镜镜铭上面的"大乐"是对汉淮南厉王的避讳。此说法不符合淮南厉王的避讳通例,刘长的避讳用字是以"修"字代替"长"字,因此,"大乐"不是避刘长讳。  相似文献   
43.
《厨院新池记》系唐大历五年余杭天柱观处士李玄卿所作。宋、清两朝皆避讳“玄”字,将作者改作“李元卿”。今据《文苑英华》、元至大年间旧钞本《洞霄图志》等相关史料,考证《厨院新池记》确系李玄卿所作。明《八代文钞》“李华说”,《全唐文》“李勉说”,今人“李幼卿说”都是不正确的。版本学、避讳学对于文献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4.
避讳是自周代以来不同时期普遍的现象,然而不同时期表现有较大差异,这些差异又与当时的社会历史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对这些联系的考察,可以作为历史考察的一个部分,又可以为避讳史的研究作一补充。  相似文献   
45.
本文讨论了与“避讳”现象相关的一些问题,同时利用《老子河上公章句》一书中的“避讳”现象,对该书的成书时期作了结论:认为该书成书汉昭帝刘弗陵之时,更始帝刘玄之前这一段时期内(即公元前86年至公元23年)。  相似文献   
46.
李学铭 《学术研究》2001,(8):98-100
陈垣先生在<史讳举例>卷五"数朝同讳例"中的"宋至道三年避真宗讳改"一语,颇引起读者的疑惑,似是父避子讳.实际上,这是新君未改元时在旧君年号中避新君讳,是理所当然的事.这种现象不但多出现于北宋时代,在其他朝代中也应该是常见的,在避讳学上值得特别注意,读史时也不可忽略.由此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些治史的启发.  相似文献   
47.
李夏恩 《决策探索》2014,(20):83-85
在中国古代礼法中,尊者、长辈的名是不能直呼的,由此产生了一种今天看来既有趣又严酷的规矩——避讳。有的避讳是被动的,如皇帝名字;有的却是民间主动创造的"避讳",特别是那种朝廷不许说,百姓们又很想说的人或事。  相似文献   
48.
S.202是一件较为重要的敦煌医药卷子,但对其文献的传抄情况,既往研究者虽然利用了卷子中的避讳情况作判断,却因为对古代避讳知识的生疏而形成误判。实际上,该文献有隐在的南朝陈讳和隐在的唐代避讳。由于后者的存在,可以将卷子的抄成年代判定为唐代。  相似文献   
49.
中国古代有各种忌讳,避讳是其中最普遍和最重的一种.避讳起源于西周,但当时的规定还比较宽松,如不避偏名和嫌名,在诗文中不必避讳,特别是只对死者加以避讳等.从秦汉以后,避讳逐渐严格化,不仅生者也须讳名,二名要偏讳,要避嫌名,无论说话或写字都要避讳,盛行私讳,甚至为避讳而改姓等等.避讳的方法很多,至少有改字、空字、缺笔等七种.避讳虽然使史籍的记载造成了混乱,给史料的运用增加了困难,但是如果人们掌握了它的规律,却可以利用避讳来鉴别史书和史料的真伪.因此,研究避讳学对史学研究和古籍整理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0.
西夏仁宗仁孝时期,重视儒学,发展教育,确立了以儒治国、以孝治天下的统治思想.在这一时期,翻译、刊印了一批儒家经典著作,其中有<论语全解>、<孝经传>等.在夏译本<论语全解>和<孝经传>中,初步发现了9个避讳字,有的避讳年号、尊号,有的避其名讳和皇姓.在皇姓中既避"嵬名",又避"李"娃,这对研究夏国史和思想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西夏文避讳字的出现,增加了文字的品种,丰富了语言文字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