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41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92篇 |
劳动科学 | 11篇 |
民族学 | 38篇 |
人才学 | 39篇 |
人口学 | 9篇 |
丛书文集 | 218篇 |
理论方法论 | 108篇 |
综合类 | 642篇 |
社会学 | 181篇 |
统计学 | 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51篇 |
2014年 | 127篇 |
2013年 | 91篇 |
2012年 | 85篇 |
2011年 | 140篇 |
2010年 | 120篇 |
2009年 | 145篇 |
2008年 | 141篇 |
2007年 | 85篇 |
2006年 | 92篇 |
2005年 | 63篇 |
2004年 | 33篇 |
2003年 | 29篇 |
2002年 | 41篇 |
2001年 | 44篇 |
2000年 | 39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操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4(11):427-430
记者作为新闻报道的主体在深度报道中凸现出鲜明的二重角色定位。兴起于 2 0世纪 4 0年代末的深度报道在媒体竞争和报道拓展中逐渐显示出为受众所共识的特色而成为报纸、广播、电视所青睐的报道方式。“用事实解释事实”是它的本质特点和操作原则。深度报道中的记者是推动深度报道发展的核心力量 ,本文立足深度报道对记者的素质要求 ,针对深度报道发展中的不良倾向 ,从记者的双重角色的互动基理层面阐释了作为主体的记者和作为驾驭的客体之间趋利避害的认识方法和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22.
科技新闻的概念本身就决定了其实践过程中的双重要求:既要尊重科学规律,又要遵守新闻传播的规律。本文就从科技新闻的本质属性出发,考察其新闻实践活动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23.
向世界讲好西藏故事肩负着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对外塑造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形象、争取对外反分裂斗争国际话语权的历史使命。建国之初的英文外宣期刊《中国建设》的涉藏报道对此作出了有益探索。该刊西藏报道的国际传播策略包括以民间主体传播信息、以受众需求为导向、通过议程设置引导舆论、以人民视角展开叙事、善于运用平衡报道等。这启示我们,要注重发挥多元话语主体的对外传播功效、主动设置西藏外宣议程、构建涉藏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发挥网络空间短视频生活化叙事优势、发掘蕴含于西藏治理中的价值叙事以向世界讲好新时代的西藏故事。 相似文献
24.
宋晓英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Z2)
近年来,中国新闻文坛兴起了一种崭新的文学模式即深度报道。它大都涉及重大题材,社会热点、难点、疑点等;突破了传统的两极式报道模式,把被报道的事物当作一个正在发展的“过程”作动态的反映,实事求是地报道改革中遇到的新事物,新问题,与读者共探索。 相似文献
25.
2004年以来,美国媒体报道的军方虐囚丑闻至今未曾停息。媒体在世纪初战争中的这一表现与40年前在越战中的表现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由于时代背景和战争对手的不同,媒体的战争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笔者试图从媒体的报道方式、战争对手的形象建构、媒体在战争中的能动性以及报道立场这四个方面将二者作对比,分析其中的异同,并由此预测,美国媒体在下一场战争中形成大规模反战论调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26.
27.
尽管美国经济正在复苏,人们还是希望能赚更多的钱,因此不少学生在升大学选择专业时,将有无“钱景”也列入考虑中。《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建议,如果尚未决定该朝哪个方向发展,未来“潜力股”的几项专业,或许可以为学生们毕业后找到新方向。 相似文献
28.
2008年7月7日晚7时半,重庆市三峡博物馆学术厅,重庆“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电视辩论赛半决赛开幕。来自重庆市外经贸委四位辩手气势如虹的开场白,分别借用了阿迪达斯、李宁、耐克、雪碧的广告语,引起台下掌声雷动。这是一场面向公众、由重庆各级官员担任辩手的电视辩论赛。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是这场大PK的策划者,他本人出席7月7日的半决赛和7月14日的总决赛,并亲自登台发表点评(据《21世纪经济报道》7月10日报道)。 相似文献
29.
30.
夏国美 《社会观察(上海)》2009,(7):41-41
近日,重庆洋人街建设的一座以性为主题的“性公园”,以裸体雕塑招徕游客,张贴裸体人像、壁画,介绍国外性习俗、性文化等,引发市民广泛质疑,媒体对此也进行了监督报道。最终,这座在建中的“性公园”被全部拆除。重庆性公园引发的争议,实际上是中国近年来关于性文化、性道德、性教育领域各种争论的集中反映。伴随社会从封闭到开放,性也从绝对隐私变成了公众文化,其间,性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获得了发展,但同时,性的淫秽性和低俗性也乘虚而入。特别是性文化成为商业手段时,很多认识的界线开始出现了模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