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44篇
  免费   107篇
  国内免费   20篇
管理学   324篇
劳动科学   25篇
民族学   241篇
人才学   88篇
人口学   9篇
丛书文集   672篇
理论方法论   168篇
综合类   2050篇
社会学   508篇
统计学   86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116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127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327篇
  2013年   288篇
  2012年   328篇
  2011年   334篇
  2010年   330篇
  2009年   308篇
  2008年   350篇
  2007年   214篇
  2006年   145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61.
“文革”以前,中国大陆有将近一百三十万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地区参加农业生产。这批老知青当中的大多数成员出身于政治上“有问题”的家庭。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在教育领域实施的以阶级斗争为名的政治歧视,他们在1963—1965年的高考和中考中整体性落榜。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上山下乡成为他们“脱胎换骨”的唯一出路。但这些老知青的虔诚和逆来顺受并没有换来合理的报偿。相反,直至“文革”结束,这批出身“黑五类”家庭的青年一直是人民共和国的二等公民,在其生活道路上历尽艰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经历及其历史意义长期被掩盖或抹杀,以致今天他们仍然是中国社会里一个无声的群落,“文革”前的上山下乡也由此成为共和国史上的一桩公案。面对和解决这桩公案的意义不仅在于还这些已经进入垂暮之年的中国公民一个公道,还有助于廓清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并给后代留下一个不能忘记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62.
地方展览与辛亥革命记忆塑造(1927~1949)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展览是由西方传入近代中国的新型空间形式和现代视觉机制,它不仅可以传播科学技术、普及文化知识,也可以塑造人们的政治记忆.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各地充分利用纪念馆的常年展与各类临时展(包括西湖博览会)来纪念、宣传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并通过展览陈列的视觉冲击让人们感知辛亥革命的艰辛与壮烈,形成深刻的革命记忆,以强化国民党统治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63.
布哈林是继列宁之后,维护新经济政策的代表人物。在与反对派的论战中,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布哈林捍卫并发展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并逐渐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布哈林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对于如何把经济落后的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强国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相似文献   
64.
地域歧视是一个沉重而又敏感的话题,其作为一个社会问题一直被媒体和网络所关注讨论。本文针对地域歧视现象,从社会记忆、话语、权力、文化观的视角对其进行社会学分析,以期揭示人们如何建构了心目中的地方歧视形象,这其中哪些记忆被保留,哪些记忆被忘却,而话语和权力、文化观在这个过程中又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从而使这些记忆成为歧视的素材。消解地域歧视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合力,需要倡导一种健康宽容的文化观;促进不同地域人们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合理引导媒体宣传。  相似文献   
65.
记忆研究有着深厚的多学科思想资源。人类记忆进化到数字时代,记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数字记忆是刻写记忆新的进化形态,从产生初始就受到现代哲学建构论的深刻影响,强调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记忆建构的有机结合。无论是原生数字资源,还是各类数字化迁移的实践,都不可避免地卷入社会记忆的建构和演变之中,催生了全球范围内多领域、跨学科、深融合的数字记忆项目的探索性成果。究其本质而言,数字记忆由人类数字化生存之"数据化"印痕构成,与数字身体的存在方式、交往方式密切相关,数字记忆的建构需要遵循面向数字遗产、面向数字知识、面向数字人文的建构理论,进而从数据管理的视角探索数据选择的遗忘机制,为社会记忆的建构、维护与传承提供合理性依据。在方法维度上,依据主体逻辑、数据逻辑、技术逻辑三个维度实现数字记忆资源的长期保存与利用。  相似文献   
66.
哈尼族梯田文化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哈尼族是雕塑大地的民族,哈尼族梯田是真正的大地雕塑.哈尼人把别的民族用来建造城市的精力和梦想,都用来建造梯田了.他们世世代代创建起来的"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度共构的"梯田文化",在今天人类迫切需要寻找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平衡支点时,它的优长凸现了.  相似文献   
67.
清代重庆江津诗人钟云舫长达1612字的巨幅长联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长对联,气势恢弘,名扬四海,思想内容睿智深厚,艺术手法变化多姿,折射出浓郁的巴渝民俗文化与地域风情。联主神与物游,紧扣临江城楼周围景观及江津所处地域特色着笔,巧妙地以情驭理,借景抒情;立意高远,通过遥想巴蜀俊杰,来展现满腔的奇思异想;联中取自巴渝的传说,恰到好处地表露心迹。董味甘先生立足于文本对前代评点进行了再评点,其解读思考慎密、分析透彻,在综合比较、客观纠误、批判前注、另立新说诸方面用力甚勤,他视野开阔,旁征博引,熠熠生辉,自成一家,显示出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也为激发后人对楹联的热爱和追求,做出了难得的贡献。  相似文献   
68.
记忆在语言学习中占有中心的地位。从感觉记录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方面,讨论了一些语言学习的技巧和策略;通过增加可理解度以优化输入;通过激活图式、利用"组块"、借助联想、使用关键词策略来加速语言处理;组织好知识系统,方便提取信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相似文献   
69.
七月的遐思     
林葆 《老友》2009,(7):20-20
  相似文献   
70.
当代苏州文学见证了苏州的城市变迁,陆文夫、范小青、叶弥等作家留下了不同时代的文学记忆,有政治、经济乃至个人化的不同印迹,但以普通人为视点的人性关怀成为他们持久关注和思考的主题。人性丰富和生动的内质,温润着城市粗糙和生硬的外在表象,这也是文学为苏州这座城市在历史进程中留下的最堪回味的内在表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