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篇
  免费   6篇
管理学   13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86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136篇
社会学   27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中国社会的内外环境,决定中国第一代共产主义者传播马克思主义时注重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并将其与中国现实共产主义运动和阶级斗争联系起来。毛泽东作为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杰出代表,毫无保留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并将其同时作为哲学方法,他把这一学说成功地运用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领导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军队夺取了全国政权。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块基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但他们在号召推翻维护旧制度的旧政治时认为并不是到处都应该采取暴力革命的手段,将来国家也要消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阶级斗争形式已发生巨大变化。虽然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犯过将阶级斗争绝对化的错误,但不能因此否定阶级斗争理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批判性地梳理资本主义国家理论。国家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复杂社会关系,不同的内容都为将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提供了视角,多种理论可以被视为包含彼此对立的内容的概念二元论。这些研究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理论如何批评另一理论,也体现出国家是一个辩证统一体。这些二元分析可以归纳为:工具主义对结构主义,国家的资本决定论对阶级斗争决定论,国家中心研究方法对社会中心研究方法。除了存在如此众多的国家理论研究,还存在理论趋同的趋势,其中工具主义和结构主义,阶级斗争和结构主义,国家中心主义和社会中心主义之间这一趋势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王军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以后,阶级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息过。改革开放以来,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反对共产党领导的陈词滥调也是时常鼓噪,阶级斗争更是几度激化。总结20多年来阶级斗争发展的历程,可以比较清楚地勾画出内外敌对势力向我们党和人民群众不断发难、屡次较量的“三步曲”发展过程:第一步,利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提倡思想解放的时机进行思想观念渗透。  相似文献   
14.
吕钟 《山西老年》2009,(8):16-17
张明乾是晋南夏县祁家河人,上了年纪退休后,思乡的情结也越来越重,过几年就要回老家看一看,转一转。60年的沧桑巨变,他不仅对城乡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变化感慨万千,而且对乡村  相似文献   
15.
作为后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反对历史唯物主义最为激烈的一个,利奥塔对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予以坚决拒斥,其路径是从消解阶级斗争的主体和瓦解无产阶级革命的意义两个方面展开。立足于后现代的立场,利奥塔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在内的所有解放学说斥之为"宏大叙事"加以抛弃,积极颂扬以多元和差异为特征的微观政治,主观上试图超越马克思,然而客观上矫枉过正,走向了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在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初始时期,便确立了现代化的目标,认识到社会基本矛盾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但未能正确地选择解放生产力的具体方式.此后由于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和基本国情的判断失误等原因,将"阶级斗争"、"继续革命"作为现代化的直接动力.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关于现代化动力探索的基础上,选择了一条正确的改革之路.通过历史的比较分析,对于我们认识和推进今天的改革具有多方面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视角,在史实的基础上,阐述了从斯大林、毛泽东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对阶级斗争的正确估量,指出了新时期阶级斗争的新情况、新动向。启示人们不仅不能忘记阶级斗争,而且要摆正它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文章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前、中期我国民族政策的正确性及其实施效果,阐述了50年代后期民族问题方面的"左"倾错误,尤其是"民族问题实质是阶级问题"的提法出台的背景及其危害,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纠正这一错误提法的经历。  相似文献   
19.
朱佳木 《中华魂》2008,(11):5-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中心、重点的转移,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标志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我们说三中全会是当代中国史上的伟大转折,是从这个意义,而且仅仅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任何超出这个意义的解释。都有悖于这一转折的性质。换句话说,这一转折既不是一般方针政策的转变,也不是基本制度与社会性质的转变.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的发展道路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在改革前政治挂帅、阶级斗争高歌猛进的年月里,社会空间往往被打上政治与阶级的烙印,所谓“社会空间的政治化”,如街头巷尾的字报标语、革命老区的“神圣化”等。这种“政治化”既表现为国家对社会的治理以建构政治合法性与社会秩序,又表现为国家在城乡之间设置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空间壁垒以发展城市工业、稳定社会秩序、调配稀缺资源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