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9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9篇
社会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41.
代丽平 《现代交际》2011,(3):66+65-66,65
现代社会,如何做好产品的宣传工作已成为商家取胜的一件法宝,越来越多的商家选择广告作为其宣传产品的主要途径,而广告词以其形式的千变万化、语言的诙谐幽默、内容的丰富生动,影响着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本文试图分析在广告词中零度与偏离理论的运用。  相似文献   
42.
英语广告词语的仿拟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仿拟是为了表现新的内容而对人们熟知的语言形式所进行的修辞性改造。广告为了争夺潜在顾客,常常借助仿拟修辞格。在广告中,仿拟可以分为仿词、仿语和仿句。按照“零度”和“偏离”理论、“文本互依性”理论以及“陌生化”理论,人们熟知的语言形式是零度的“底文”,而改造过的新形式是偏离了的“超文”。“超文”能产生别具匠心的“陌生化”效应。陌生化效应所造成的注意价值和记忆价值正是广告所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43.
本文先以余华的一部小说为例,形象地论证了叙事的主观性,然后分析叙事主观性的三个层次:直接主观性,间接主观性,隐蔽主观性。尤其着重分析了隐蔽主观性中的“零度叙事”,从而得出结论:凡叙事即是为了发出声音,即显示自己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44.
当代张爱玲研究,随着最新资料的整理与发掘,产生了许多新的热点与议题。《零度看张》一书响应了当今"张学"中的众多问题。首先,所谓"零度"意指一种对待张爱玲所力求的客观态度;然而众人"看张"却又必然从自我出发而回到自我,其"贴身"乃至"贴心"的审视并非否认客观性,而是在主观与客观的辩证中寻求一种自我反思精神。其次,对张爱玲"晚期风格"的关注,即其由华丽的意象经营转为平实的刻苦写作,钩沉出张爱玲由风华上海至遗世客居的身世转变与心境沉浮。其三,对《小团圆》的解读,颠覆了某些以往的认识,启发了新的"看张"的视角与观点,"张学"由之产生新的路径。将《零度看张》置于当代"张学"谱系之中考察,可察出其与许多问题的互动关系,启示某些新的思路,也可避免一些思考与行文的缺憾与盲点。  相似文献   
45.
不良心理对腐败行为的诱导作用不容小觑。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的破窗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物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  相似文献   
46.
魏薇  王继承 《经理人》2010,(4):72-75
每一轮经济危机和经济复苏的过程,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企业,无一不是经历了正确的战略调整,而企业在战略决策、战略选择和管理中暴露的问题,促使中国企业在转型的同时,积极进行战略管理创新,这是竞争获胜的关键,更是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相似文献   
47.
新写实小说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作品中悲剧意识的表现方式,它以还原生活的现实观、反典型的叙事策略、零度情感的介入方式、生活流式的叙述结构,展示出一种“无事”的悲剧,表现出当代小人物的生存境遇,使读者感同身受,重新观照当代社会转型中的另一种真实。  相似文献   
48.
马建勋  黎冲森 《经理人》2010,(4):102-107
仅30年的发展,中国企业已不乏位列世界500强的经济巨人。但当侏儒成长为泰坦时,许多企业却猛然发现自己已体态臃肿、行动迟缓,威力来自于规模而非效率。在金融危机深刻地改变世界经济的行为方式之时,中国企业也开启了新一轮的管理模式变革。  相似文献   
49.
零度课程的一大特点是凸现主体的不可参与性,是对主体与参与的彻底否定。只有在否定中你才能体会到“后现代”教育社会学关注人类生存意义的深刻含义。“后现代”教育社会学,它的可能性之一便是倡导一种教育批评的教育社会理论,它的意义便是在批评中“变熟为生”,发掘出新的问题意识和新的认识问题的途径,以求最终达到对人类生存意义的终极性关怀。  相似文献   
50.
孙海燕 《阅江学刊》2012,4(3):114-119
余华《难逃劫数》是一篇充满了死亡的作品,但所有的死亡却很难唤起人的任何怜悯、痛苦或者悲切。并非无辜的“横死”、人的疏离:亲情无情、性爱无爱、作者情感的“负零度”、黑暗哲学的神秘笼罩、叙事“循环”的怪圈等导致了死亡在一定意义上丧失可哀悼性,这是《难逃劫数》中“劫数”的成因,同时也警示着人类放弃抵抗黑暗的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