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10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63篇
管理学   622篇
劳动科学   32篇
民族学   85篇
人才学   214篇
人口学   108篇
丛书文集   1732篇
理论方法论   514篇
综合类   3824篇
社会学   1467篇
统计学   75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43篇
  2022年   145篇
  2021年   197篇
  2020年   149篇
  2019年   184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162篇
  2016年   163篇
  2015年   250篇
  2014年   524篇
  2013年   481篇
  2012年   521篇
  2011年   700篇
  2010年   671篇
  2009年   644篇
  2008年   696篇
  2007年   542篇
  2006年   495篇
  2005年   420篇
  2004年   381篇
  2003年   285篇
  2002年   240篇
  2001年   239篇
  2000年   170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所谓“80后”,笼统地说是指80年代里出生的人,他们构成了当代青少年群体,他们正在成长或已经成长。他们多是独生子女,基本上是在上学升学“指挥棒”下长大的。辛辛苦苦小学六年,勤勤恳恳初中三年,废寝忘食高中三年,眼看要走进考场却赶上高校扩招学费疯长;稀里糊涂大学混了四年,使尽浑身解数先拿到英语四级证、计算机二级证,再拿到毕业证、学位证后却怎么也找不到如意的工作,甚至连工作都找不到;他们什么都得学,却什么都只摸到个皮毛甚至连皮毛都不知道,一旦参加工作后才发现原来在学校里什么都没有学到,如今还得花大把大把的钱去上这个班去考那个证;他们听说美国有许多富豪都没有上过大学或者上大学时中途退学,不曾想自己身边竟也有这种人——当财富英雄对阵就业困难户,当某些渠道迅速致富的引力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一群“80后”蜂拥而上,拿“韩寒”当标杆,视“盖茨”为榜样……“80后”的人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老辈们总说,他们是幸福的,生于一个和平的年代,不愁吃穿的年代。也有人说,他们是堕落的一代,垮掉的一代,身在福中不知福。其实,他们虽然没有遭受70年代的苦难与80年代的改革,但是他们承受了90年代高额的学费和前所未有的考学压力,他们承受着来自家庭的殷切期望,以及教育的沉重花费之后就业的艰难。所以,真正幸福的不是他们,超常承压之下已令他们渐渐失去了对幸福的真切感受。真正幸福的是应该是他们的下一代吧,因为那时的他们,或许不用再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尴尬。  相似文献   
82.
荣辱观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密不可分的,"八荣八耻" 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问题.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有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83.
长久以来,不论是读者接受还是学者研究,人们作为文本接受者关注的焦点总是小说中的主角,而往往忽略了次要人物的形象与特质。在犯罪小说中这种现象尤为显著,主人公紧张的作案过程及心理活动,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接受者的心绪,以至于几乎完全遮盖了"次恶"形象的气质与光芒。作为中俄犯罪小说的典型代表作品,《太阳黑子》和《罪与罚》在成功塑造了犯罪主人公典型形象的同时,也将"次恶"形象的独特气质与生存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他们作为城市的参与者和旁观者对社会、城市清醒的认知,在面对社会现实的残酷阴暗面,回望自己犯下的过往罪恶时所表现出的挣扎与彷徨、忏悔与赎罪,同样意义非凡,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  相似文献   
84.
将"青少年是否实施越轨行为"看作一个"因变量",通过对越轨社会学的七大理论取向进行分析和评估,从中提取符合中国社会情境、可以解释中国青少年越轨现象即对本文设定的"因变量"产生作用的12个"自变量".在提取"自变量"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整合,建立了一个可以分析我国青少年越轨现象的整合性理论模型,并根据整合后的理论,对预防和解决中国青少年越轨现象提出了系统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5.
定罪免刑作为实现刑事责任的方式之一,在当前积极刑法观的时代背景下应当格外予以重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与刑法谦抑性的难以偏废,致使定罪免刑在司法实践的适用中并不鲜见,然而实证分析揭示出,定罪免刑的实践现状仍然存在着适用标准模糊、法条引用混乱及释法说理不充分等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契合刑罚目的和促进刑罚功能的有效发挥,有必要厘清定罪免刑条款的适用标准及界限。应当从定罪免刑的尺度基准、性质定位及刑法教义出发,深入探析司法适用陷入困境的背后缘由,澄清定罪免刑制度的认识误区并完善实践适用的判断路径,以期为司法实践的规范运行提供借鉴,从而改变定罪免刑滥用误用的混乱现状。  相似文献   
86.
87.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提议主要立足于三个命题:“犯罪低龄化”现象严重,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是解决“低龄犯罪人”问题的应然手段,低龄未成年人已具备相当的辨认、控制能力。通过对实证数据与相关论据的收集分析,前两个命题得到证伪,第三个命题无法证明,由此可以否定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观点的合理性依据。从我国历史与近代刑事责任年龄设定的发展历程来看,调整年龄节点的主张从未停止,援用的理由相差无几,经历过多次变动与论证后延续至今,具备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实践的合理性与稳定性。从我国的义务教育设置与年龄之间的对应关系出发,刑事责任年龄确定的基准点应以义务教育的结束为合理节点,采取“从高到低”的刑事责任年龄设定逻辑。综合上述理由,兼顾少年司法“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刑事政策导向,最终得出当前的刑事责任年龄设置合理,不需降低的结论。  相似文献   
88.
选取10例典型案例对14周岁至25周岁的青少年暴力犯心理成因进行质性研究,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影响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原因。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暴力犯罪具有良好的规避作用,但是青少年暴力犯家庭及学校教育影响较小;犯罪主体具有知识水平较低、情绪易怒易冲动性、认知狭隘的特性,犯罪个体受群体消极影响明显,责任分散影响下加剧青少年暴力犯罪行为表现。家庭、学校、社会及个性特征综合需互相配合发挥作用调节青少年暴力犯罪。  相似文献   
89.
90.
未成年女性犯罪的总体数量较少,但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犯罪后果趋于严重,需要引起重视。未成年女性犯罪的特点有:犯罪类型多样化、手段暴力化,且带有女性自身的特点;共同犯罪居多,刑期以短期刑为主;以情境性和冲动性犯罪为主;被害人多为女性等。未成年女性犯罪的心理原因主要包括:在信息加工方面,关注内容低俗,学业表现不佳;在行为调节和控制方面,犯罪动机以谋财为主,负性情绪较多,需要层次不高,价值观不正;在心理特性方面,情绪智力低,人格不健全。在心理健康方面,在犯罪前往往长期承受巨大压力;犯罪前常空虚无聊,多出现偏差行为;多存在心理创伤。相关部门应当据此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与教育改造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