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23篇
  免费   350篇
  国内免费   118篇
管理学   2345篇
劳动科学   206篇
民族学   241篇
人才学   387篇
人口学   113篇
丛书文集   2798篇
理论方法论   667篇
综合类   7401篇
社会学   1356篇
统计学   777篇
  2024年   84篇
  2023年   319篇
  2022年   330篇
  2021年   374篇
  2020年   318篇
  2019年   289篇
  2018年   139篇
  2017年   233篇
  2016年   358篇
  2015年   517篇
  2014年   1143篇
  2013年   898篇
  2012年   1083篇
  2011年   1239篇
  2010年   1127篇
  2009年   1183篇
  2008年   1343篇
  2007年   912篇
  2006年   798篇
  2005年   723篇
  2004年   562篇
  2003年   487篇
  2002年   464篇
  2001年   398篇
  2000年   328篇
  1999年   149篇
  1998年   84篇
  1997年   99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22 毫秒
991.
按照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战略部署,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产业将陆续向津冀等地迁移。在各地公共服务资源不均衡的前提下,为了争取孩子高考升学等现实性利益,在相关产业就业的部分家庭会做出一方随迁、一方留京的通勤决策。在现实生活中,城市家庭通勤决策往往不仅仅是当事者个体职业发展单一层面的考量结果,国家政策规制与家庭利益权衡等也会对通勤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由此,相关部门在制定产业外迁政策时,不仅要重视微观家庭人际互动因素在通勤决策中的作用,也要关注宏观国家政策因素在通勤决策中的影响,更要关注通勤决策的复杂性、情境性和反复性。  相似文献   
992.
在“零碳革命”深化改革阶段,破解资源诅咒问题对实现资源型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至关重要。文章采用2011—2019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FGLS模型、交互项回归模型和非动态面板门限模型分析了我国资源诅咒现象的存在性及要素流动缓解效应。结果表明:(1)我国各地区普遍存在着资源诅咒现象,区域比较显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2)要素流动效率对资源诅咒现象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从总效应上看,这一抑制效应表现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3)门限回归结果表明存在最优的要素流动效率区间,且随着要素流动效率门限值的提升,要素流动效率提高对资源诅咒现象的抑制作用增强,更有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93.
《民法典》第997条新增了人格权禁令制度,但没有明确该制度的程序法定位,从而导致同案不同审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存在分歧,“行为保全说”认为人格权禁令即行为保全,因其忽略了两者间的区别而受到质疑。“独立程序说”主张建立独立的禁令程序,却陷入效率与公正的程序互斥悖论。“非讼程序说”要求以非讼原理构建人格权禁令程序,其虽能实现程序效率,但极易造成双方当事人利益的失衡和法院禁令裁判权的失控。事实上,无论是基于法律文本的规范解释,还是出于及时保护人格权的功能考量,人格权禁令均只能被定位成暂时、附随和略式的诉讼程序,并应遵循行为保全的程序框架。同时考虑到人格权的特质,《民法典》第997条在申请时间、适用条件、担保必要性等方面对行为保全制度实施了适度改造,即人格权禁令是行为保全制度在人格权领域的改造性运用。在后《民法典》时代,《民事诉讼法》与《民法典》的衔接应充分利用既有的程序资源,实现程序创新与程序稳定之间的协调平衡。  相似文献   
994.
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习者系统掌握教育研究方法,使之成为能够对教育现象、教育活动、教育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为教育学知识的生产、积累作出贡献的专业人员。近年来诸多实证研究表明,教育研究方法课程落实现状与此目标尚存落差。已有研究分析了教育研究方法课程落差的客观成因及学习者主观成因,而对非学习者主观成因关注不够。非学习者主观成因蕴含缩小教育研究方法课程落差的实践价值,其源自教育研究方法的意向性特征,主要表现为课程实施主体所持的个性化教育研究观念。基于非学习者主观成因缩小教育研究方法课程落差,需以哲学观展现不同教育研究观念及其关系的全貌,进而以哲学观统领教育研究方法课程诸要素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995.
康长乐 《理论界》2022,(10):49-56
从叔本华开始,非理性地探索世界的方式逐步显现在哲学家的思考中。叔本华从与黑格尔相反的路径来解读康德,通过对康德的批判构建了自己的意志哲学。意志是构成世界的本原这一思想,贯穿了叔本华思想的始终。叔本华从意志哲学的角度,发掘出了“恶”的本质内容:人作为意志最完美客体化的呈现因其在痛苦中的挣扎而使“恶”发生,从而表现出“非义”“利己”等特征,“恶”存在于人的欲求和冲动中并且以循环的方式不断呈现。唯独通过悟知性格使人达到艺术(音乐)的层面,人才能得以暂时摆脱表象规律的束缚。同时,在对叔本华哲学“恶”的剖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正义、强制等范畴的思考。  相似文献   
996.
创新型企业评价方法优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关于创新型企业的评价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学者们尝试用各种各样的评价方法对企业进行创新能力的评价,但各家基本上仅仅使用一种方法,无法彼此验证评价的质量。因此,对学者们常用的创新企业评价方法进行对比研究、优选,非常必要。通过选用6种量化、可比的评价方法,运用某地区20家创新型试点企业的数据进行综合评价,对同一对象不同方法得出的评价排序结果采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进行优选,可知Topsis法优于其他方法。  相似文献   
997.
我国消费伦理研究普遍从消费者主体的角度出发,认为消费者只要能够认清消费主义的负面影响,借鉴我国传统的和西方的消费思想,就能形成自身正确的消费观念,并且通过主体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就能达到消费伦理的改善.伦理是主体和客体间各种关系的规范体系,关系的生成在于主体和客体间的契合,规范的效力取决于主体对规范价值的认同和对规范的实现能力.消费社会的本质是消费者主体性消弱和客体主体化.因此,消费伦理研究不仅要研究消费者主体,还要研究造成消费者主体性消弱和客体主体化的非消费者主体因素,即研究如何通过消费引导机制使消费者认同社会主义价值观,如何通过消费生成机制使消费者拥有规范能力,如何通过消费保障机制促进消费者在消费中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98.
为了能够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建立越来越多的往来,跨文化交际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语言交际是众所周知的跨文化交际形式,而非语言信息在交际过程中的作用却未能得到人们充分的重视。本文着重阐述了非语言信息的编码与解码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并以俄汉语言为例,列举了在俄汉交际过程中非语言信息所传递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人们只有将语言信息与非语言信息的语用功能都充分地发挥出来,才能真正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的行为。  相似文献   
999.
亲属称谓语的应用是我国日常人际交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亲属称谓语常常应用于非亲属之间的人际交往,这也就是亲属称谓语的泛化.本文试图探索亲属称谓语泛化的社会基础和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000.
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作为男性唤醒女性的运动,担任启蒙者的男性没有意识到自身潜意识中封建男权传统的残留,并在他们建构新的意识形态的过程中植入新的男权意识。解放区作家孙犁的抗战小说,以诗性之笔勾画了一群生活在冀中平原战争年代的美好女性形象,而在"美好"想象的背后隐含了叙事者男性中心的叙事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