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41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90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12.
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但其思想是矛盾的 ,这种矛盾同他的王室地位和先秦时期的夸饰风气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矛盾并不影响其人格的评价。韩非子是个爱国者 ,其人格是伟大的。  相似文献   
13.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着一则“买椟还珠”的故事: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珠宝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而只将盒子留下。  相似文献   
14.
任大刚 《领导文萃》2014,(23):87-87
正因为贪腐,最近有不少位高权重的人物轰然倒塌,让人目瞪口呆。不过从一些披露出来的案情看,激发犯罪的还是那个老掉牙的东西——欲望。"欲望"这个东西,最难琢磨,也是"法、术、势"之外,韩非子用来制约人性的要件。利用人的欲望,引诱人走上自取灭亡的道路,是《韩非子》一书随处可见的方法,每每谈及,总有些洋洋得意。作为记载"性恶论"的著作,并不十分奇怪。  相似文献   
15.
《管子》一书,在先秦及西汉流布极其广泛,《韩非子·五蠹》:“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亦云管子之书“:世多有之。”据叶适《习学记言》,汉初研究“管子之学”的也大有其人。汉武独尊儒学之后,其书渐趋湮没,其学亦渐陵夷,学者已罕能知其书、鲜能言其学。数百年间,阙文错简,遗言漏字,当不可尽悉。李善注陆机《猛虎行》所引《管子》言语,乃转引自他人,已不见于当世之本,知唐初《管子》已非完本。宋晁公武《读书志》曰“:刘向所校本八十六篇,今亡十篇。”则宋时残缺更甚。至明梅士享所刊又颠倒其篇次,弥为窜乱失真。…  相似文献   
16.
读书与静坐     
《社区》2009,(23):14-14
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对养生之道,自古以来的养生学家.或从养神论述,或从养形发挥,但总的说来,是主张形神兼养。首重养神的。清静养神始于老庄,之后《管子》、《韩非子》、《孙子》、《淮南子》、《吕氏春秋》等书中均强调了“静胜躁”(躁,扰也,亦动也)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韩非子集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之大成 ,提出“法、术、势”相结合的整套法治理论。他的法治思想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思想基础 ,对我国新旧体制、新旧观念更替的今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典美学史的书写中,学界对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美学思想一直重视不够,大都认为韩非的一个审美否定论者从"富国强兵"的政治功利主义出发,认为艺术无用,文学有害,全面否定儒家的"礼乐"政治.事实上韩非在认为美是假的、无用的、非道德的"恶"的同时,明确提出了"撞钟舞女,不害于治"的说法,把美和艺术的存在空间置于在政治伦理日常效用之外,与人的感官欲望相连;这些见解恰恰相合于"美不是达到某种实用目的的手段,美自身就是一种独特的独立存在"的这一"审美的非功利"原则.法家美学思想的这一内涵,曾为学界所忽视,因此,重新审视、阐释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美学思想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古人的签名     
时下,能拥有一个很潇洒的签名是很有面子的事。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虽然越来越多地依赖电子文稿,但签字署名还是要亲力亲为,一手漂亮而不失特色的签名不仅代表着品位而且具有识别个体的法律意义。翻阅史料,我们却发现古人其实也有自己的签名。最早的签名古人的"签名"最早称"押"。《韩非子》一书中有"田婴令官具押券",南朝顾野王的《玉篇·手部》解释"押,署也",又可见战国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押"的形式在文书中进行签署了。  相似文献   
20.
《黄帝四经》的出土,使我们对于在战国百家争鸣中取得思想界主导地位的黄老学派的发展线索,有一个重新的认识与评估。可以说,它的问世,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也使得我们对先秦各学派之间的流脉关系需要做一番重新的省察与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