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41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87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马基雅维利与韩非子都是世界上伟大的政治思想家.尽管时代不同,地域各异,但他们的政治思想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持性恶说;都鼓吹专制政体;都认为国家利益或君主利益至上;都主张政治高于道德.  相似文献   
32.
制度伦理观古已有之,并且早已形成“百家争鸣,百花争艳”的局面,本文仅就先秦时期法家制度伦理观予以探讨。管子认为法律是对人性的必要约束,商鞅认为,法治是治理天下的根本,韩非子认为治国必须依靠法治。古人们对制度伦理的思考与论述是非常可贵的。它对我们今天完善国家的社会制度建设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33.
本文主要论证《韩非子》中的之字作为代词和动词时候的一般用法,还提供了寻找辨析之字用法的一般规律,这对于学习研究《韩非子》及文言文有参考价值,而且对今天正确使用之字,更具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4.
少木森 《领导文萃》2008,(21):19-23
对于软肋,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说得比较全面,比较深入。他在《八奸》中说出作为领导者必须警惕的八种“奸计”,换一种说法.也就是八种领导者易受攻击的软肋了。它们分别为:同床、在旁、父兄、养殃、民萌、流行、威强、四方。  相似文献   
35.
《琼州学院学报》2017,(1):67-72
司马迁极力批判商鞅"刻薄少恩"的言行,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史记?商君列传》全篇内容几乎都是为了批判商鞅。二是从《史记》的文章编排来看,太史公十分推崇儒家道德教化,因此对法家"刻薄少恩"言行尤为不满。三是从司马迁对其他法家人物评价来看,这种"刻薄少恩"的言行是太史公所批判的失德行为。司马迁对商鞅"刻薄少恩"的批判,与其特殊的个人经历及对儒家道德教化的推崇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6.
作为先秦诸子中的一家,法家突出的特点是追求绝对君主专制。体现了前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思想的《商君书》重"壹",集大成者先秦法家思想的《韩非子》尚"道",而从"壹"到"道"正勾勒出法家追求绝对君主专制的轨迹。  相似文献   
37.
宋洪兵 《求是学刊》2013,40(5):14-22
历代儒家往往视法家人物为其思想敌人而痛诋不止。以学派立场为归属的研究和判断,极容易出现意气用事以及以态度之争代替观点之争的趋势,实难对法家人物及其思想做到"了解之同情"。作为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熊十力,本着学术的良知以韩非子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为出发点,对韩非子人格做出高度肯定的同时,也从各方面深刻剖析了韩非子思想中的真意,许多新颖独到的见解发此前儒者之所未发,足堪为后来研究法家及韩非子者借鉴。熊十力这一现代大儒的"韩非论",不仅在思想史、文化史以及学术史上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当今学界反思韩非子研究以及在评价古人如何做到"了解之同情"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8.
谢成宇 《江汉论坛》2004,1(10):84-87
从学派来说,《公羊传》的政治思想直接来源于儒家学派的主张,而《韩非子》则集先秦诸子之大成,偶、墨、道、法、刑名诸家均影响过《韩非子》.尽管来源不同,但两者的目的基本相同《公羊传》主张天下一统,《韩非子》倡言君主专制,在中央集权问题上的观点却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39.
40.
管子与韩非子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两位著名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在中国法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管韩之争就是指两人思想观点在法律与政治方面的对立与较量。《管子》重视法律的制定与实施,主张以法治国,而《韩非子》则更加强调统治者的道德修养与治国理念,强调以德治国。本文将对两位思想家的法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并总结其对当代中国法学的影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