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3篇 |
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1篇 |
民族学 | 2篇 |
人才学 | 6篇 |
丛书文集 | 41篇 |
理论方法论 | 9篇 |
综合类 | 90篇 |
社会学 | 6篇 |
统计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6篇 |
2000年 | 4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白彤东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42-50
学界一个流行的观点是从荀子与韩非子的师生关系出发,来论证二者性恶论的传承。然而,在思想史研究上,二者的师生关系的证据,并不很充分。更重要的是,师生关系本身并不足以支持师承关系。后者还需要以二者思想近似为前提。上述流行观点,有在师承关系与思想近似二者间循环论证之嫌。就哲学上的人性论之比较而言,虽然学界对荀子持性恶论还是其他人性观有争议,但是持不同立场的学者都同意,荀子认为无分则乱,并要通过化性起伪来止乱。与此相对,韩非子承认人有质朴的一面,他也承认靠这种质朴自然而然地达到人类和平相处的可能性。这都与荀子不同,而与《老子》呼应。但韩非子又认为,这种质朴的人性无法抵御物质匮乏的挑战。面对这种争和乱,韩非子否定包括荀子在内的儒家所推崇的道德培养的有效性和必要性,而强调因顺人情。这又与黄老的立场更接近。因此,在人性论上,韩非子的思想更近黄老,而与荀子有关键区别。 相似文献
92.
白彤东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37-46
先秦思想主流将历史与先圣先贤的言行当作规范性的来源,但韩非子却将其作为他政治理论的研究与解释的对象,这种对历史的态度与西方政治哲学的主流更接近。他对尧舜之道的超越性的否定,来自于他的古今之变理论。他认为,古代人少物多,故民众不争,但人口自然增长带来了\"今天\"物质的相对匮乏,从而导致了人与人的争斗,而这种争斗不能靠人朴实的善性、或者古代的尧舜之道来解决。并且,他进一步指出,古代圣王缺乏物质回报,而当今的统治者不然,因此尧舜禅让并不代表着他们有很高的道德境界,也就是说我们无法期待尧舜再世来解决当今的问题。但他的古代圣王与当今统治者的对比(前穷后富)似乎与古代人民与当今人民的对比(前富后穷)相矛盾,而本文将试图回应这个问题。韩非子的历史描述,与《庄子》、《墨子》的一些相关描述有乍看起来类似的地方。他对人类社会状态的描述,以及隐含的人性假设,与荀子、《老子》,乃至西方哲人洛克、霍布斯都有可比较的地方。通过对这些相关思想的比较和分疏,笔者希望进一步澄清和阐发韩非子的相关观点。最后,笔者会对韩非子的古今之变的观点进行批评,指出他对古代和\"今天\"社会的理解都有问题。特别是,在他批评儒家没有历史感的同时,他自己却给出了不再有历史演进的、永恒的\"今日\"世界之图景。这是他的政治哲学的一个重大缺陷,也应该为秦的政治实践的最终失败负有理论上的责任。 相似文献
93.
摘要(Abstract):韩非子的阐释思想,除了体现在他对老子的解读与重构之外,还体现在贯穿他学说当中的对儒墨两家所推崇的先王的批判上,他认为儒墨两家所阐释的先王形象,有些也并没有实际依据,一方面是由于先王自己对历史的粉饰,另一方面,是由于读者自己的误读而作出了与原来不同的解释。这表达了他要求对儒墨两家所阐释的经典再重新解读、力求还原经典本来面貌的一种阐释思想。 相似文献
94.
《韩非子》中反义词不仅数量丰富,多达500余组,而且在类型、对应关系和分布上也显示出独有的特征。其语法类型特征主要是语法类型比较单一,主要分布在形容词、动词和名词三种词类上,以形容词为多,且有许多词语兼属不同的语法类型;其词义类型特征主要是词义涉及范围比较广,有时间、空间、名物、行为动作以及性质状态等多种关系的对立。对应关系的总体特征是不平衡,表现为音节对应上和数量对应上的不平衡,即除单音词与单音词相对、复音词与复音词相对外,还有单音词与复音词相对形成反义词的现象;除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外,还有一对多的对应关系存在。分布上的特征主要是分布较为集中,大量的反义词连用和对用,以及在全书范围内散用反义词。 相似文献
95.
邱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20-124
明杨慎认为连珠之体肇于韩非,连珠的特征是先列其目而后著其解,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连珠应是扬雄首创,但明显是受了《韩非子·储说》的影响。连珠的特征应是辞句连续,互相发明,若珠之结排。所以,运用连珠这种语体可写出各种文体的作品来,连珠的本质既不是论述说理,也不是抒情,但人们可以用连珠来寄予哲理,也可以用连珠来抒情。 相似文献
96.
梁银林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1):76-80
韩非子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处在“争于气力”的时代,他强调耕、战、法,要求美与艺术为富国强兵的基本国策服务,形成与儒、道两家大异其趣的功利主义美学思想;他以“功用”作为衡量美的价值标准,反对智巧,菲薄技艺,重质轻文,表现出否定美与艺术的倾向;他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褊狭的,但在反对美与艺术脱离生活、矫正形式主义文风等方面曾发挥过作用,是中国美学史上值得研究的现象。 相似文献
97.
秦茂森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22-23,26
中国伦理思想史上,荀子的性恶论和韩非的自然人性论影响深远。一直以来,人们在考察韩非人性思想的时候,总是从韩非师从荀子,是荀子的继承人出发,认为荀子主张人性恶,韩非也必定主张人性恶,将韩非的人性论也定位为人性恶。笔者认为这不符合韩非人性的本意,曲解了韩非对于人性的理解。韩非其实主张一种价值中立的比较客观的自然人性论。 相似文献
98.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法家就是先秦诸子百家中重要的一派,其中韩非子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提出以法治国的一套完整的法治思想,对后世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但是法家推崇的法治思想并不等同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法治,二者在本质、目的和主要方法上都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99.
杨玲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1)
屈原和韩非,两个看似无甚关联的历史人物,实则有诸多相似之处.譬如他们的身世:屈原是楚王的同宗,韩非作为韩国的诸公子,同样与韩王有宗亲关系.在人生际遇上,他们都忠诚爱国,却终其一生不得君王理解,无法施展抱负.其次,二者性格均呈现出矛盾的一面--极高寒的理想与极热烈的感情.其三,政治思想非常相似.韩非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屈原的政治思想虽然比较复杂,但是其中法家因素显著.屈原和韩非的不同在于,虽然他们的人生均以悲剧谢幕,但是二者身后得到的评价却大相径庭.屈原成为中国文化中爱国的象征,韩非却与刻薄寡恩、专制、阴谋诡计等相伴.究其原因,后人对屈骚与<韩非子>的体认和评价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从中亦可看出民族文化和历史语境对文学作品传播与接受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