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1篇 |
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2篇 |
民族学 | 1篇 |
人才学 | 9篇 |
丛书文集 | 37篇 |
理论方法论 | 8篇 |
综合类 | 76篇 |
社会学 | 14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2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23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21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郭院林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3)
司马迁传承家族史学家的批判精神,接续孔子作《春秋》,把握话语权,以道统抗衡政统,写作《史记》隐藏着史家的褒贬。司马迁笔下的项羽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同时,文中将刘邦与项羽形象从出身、行事、性格等方面相比较,似乎有抑刘褒项的暗示。然而项羽性格很多缺憾,尤其是私德、公德的不平衡,公德缺失,必然失败。文章对刘邦和项羽的同时批评,恰恰可以看出司马迁对新旧贵族的评判。这一做法反映了司马迁的精英意识。 相似文献
152.
邓瑞全 《广州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45-48
从鸿门宴上放走刘邦,到入咸阳烧杀劫掠,再到分封十八诸侯,项羽的种种作为,主要是他把推翻秦王朝当作自己的主要甚至唯一使命,没有刘邦一统天下的远大志向,满足于作为楚国贵族的复仇和复兴,以致在政策和策略上屡屡失当,一次次失去机会,最终败于刘邦。 相似文献
153.
罗鉴晨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8,(7):32-34
陈胜和项羽同为秦末起义将领,最后都走向失败,同时又都是作者司马迁极力肯定的悲剧英雄人物。比较两人,可以发现他们身上的不同点和造成失败的原因的共同点。不同点主要有:出生背景不同,起义的出发点和代表的阶级不同,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同。他们失败的共同原因有:后期面对的敌人势力强大,起义出发点低、文化水平低和性格上有严重缺陷,军事上犯了严重的错误。 相似文献
154.
陈亮旭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4)
按照干支顺序,乙巳在乙卯后50天,所以,同一个月内不可能出现这两天.西汉前期采用秦正,以十月为岁首,<史记·孝景本纪>中另有两处将冬天和十月排在年末,亦为错误. 相似文献
155.
156.
楚汉相争的初期,刘邦和项羽的实力差距太大了,刘邦之所以能打败项羽而得天下,关键就在于他善于用人.刘邦曾经置酒雒阳南宫,与群臣有一段精彩的对话. 相似文献
157.
秦二世元年(前209),故齐王的田氏宗族田儋,与堂弟田荣、荣弟田横等在狄城(今山东高青县)起事,田儋自立为齐王。二世二年,秦将章邯打败齐军,田儋死,田荣收其散卒,立田儋之子田市为王。高帝元年(前206),因田市欲降项羽,田荣追杀田市,自立为齐王。项羽 相似文献
158.
刘邦和项羽是历史上知名的一对生死敌手。刘邦从平民起宾之时“将不过旧友,宾不过三千”,而项羽拥有四十万大军,力量对比悬殊。经过五年的楚汉战争,结果却是不可一世的霸王项羽所没有预料到的一沛公登上王位,霸王乌江自刎。再读历史,从领导艺术的角度而言。有以下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59.
正官史,基本上是给皇帝看的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民族颇有几个,好像没有像我们那样特别重视历史文本,对史书赋予如此沉重的使命。最常见的说法是"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这里"替"是关键,为什么不是"兴衰"?就是一个皇朝由盛而衰,最后被下一个朝代"替换"了,这才是最重要的。所谓一个朝代实际上是一个家族掌权,然后又被另一个家培根说"历史使人聪明",其前提是写真相的历史,长期生活在历史谎言宣教中的民众只能日益愚昧。 相似文献
160.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确定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当前,我们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加强环境保护,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以环境友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回顾历史,古人在促进人类与自然万物和睦相处方面曾做了很多有益尝试。泛览汉魏以前重要典籍,常常为先民热爱自然、热爱万物的真诚执著而感动,其中,尤以在选用干部、评价政绩时,将善于促进人类与自然万物和睦相处作为一条重要标准,让人感慨良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