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28篇
社会学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贾平凹长篇小说《白夜》中对目连戏的渲染和对测字算命的细节描写形成了文本的神秘性.作者在小说语言上的神秘性民俗化,以及对文本超验现实人物情节上的安排和结构上跨越时间的模糊性处理,有体现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叙事预示.但是读者在阅读体验中因缺乏对相关神秘戏曲的语境知识而无法形成有效的图式联想和参照,从而造成文学美学赏析上的阅读障碍.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作家雷平阳的微型小说《轶匠》叙述了张铁匠从娶亲结婚至意外死亡的人生故事,以诗化的语言描写了张铁匠对生命无限渴望,最终落得“颗粒无收”的悲剧.这篇微型小说的玄妙充分体现了雷平阳的瑰丽想象,用充满诗意的语言经营整篇作品,在作品的多处描写中暗设伏笔与铺垫,渲染出浓郁的悲剧意境.文章主要从小说的情节设置、意象描写中,分析这篇小说对悲剧的预示和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汉志》小说包含先秦小说与汉代小说两种类型,先秦小说是先秦语体文献在战国时期的新发展和新样式,本质上属于语体。这两类小说反映先秦两汉时期小说演进的两种类型,同时也预示了志怪与志人小说的嬗变。《汉志》所著录小说实际上包含两个层次的意义,一是语体意义上的小说观念,一是近于现代意义上的小说观念。这两种不同的小说观念被《汉志》杂糅在一起,这不但遮蔽了先秦“小说”观念的真实面貌,同时也模糊了现代意义上小说观念的真正起源。另一方面,《汉志》有关小说的看法尽管源于对先秦小说的认知,但它所阐明的小说观念主要是围绕先秦社会采集民间议论这一现实而展开的,这意味着《汉志》的小说观念与先秦小说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14.
当梦与非梦一同构成历史时,中国早期梦化便产生了。本认为以《史记》为代表的早期史学所记载的梦化心理呈现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该梦异借以某种形式,预示未来某个时期所发生的事件;第二个层次,梦异揭示出了中国早期社会某种整体的化模式;第三个层次,从梦异中,可略见古人符号性的释梦原则。  相似文献   
15.
晓语 《可乐》2011,(9):28-28
一位名叫阿费烈德的外科医生在解剖尸体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患病器官并不似人们想象的那么糟,相反,在与疾病的抗争中,为了抵御病变,它们往往代偿性地比正常的器官机能更强。  相似文献   
16.
预示语是一种"施为前语列",是语言使用者进行言语交际时所遵循的一种格式,是一种特殊的会话现象。本文对预示语进行了简单阐述,并将其置于公交车上会话这个特殊的语境中,分析了请求、邀请、宣告三种预示语在公交车上的会话中的运用,旨在阐明公交车上会话中预示语的特点及运用预示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医学上早已认定,体型与健康关系密切,尤其是腰围、腰臀比和颈围。腰围尺寸:男性〈85厘米,女性〈80厘米。腰围粗,高血压、心脏病等风险就会增加。卫生部颁布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8.
由于阅读行为本身的目的性 ,预示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过程中 ,读者已有的非直观信息决定着大脑理解直观信息的难易程度 ,非直观信息越多 ,越能更好地预示文章的整体意义 ,阅读速度就越快。利用冗余现象提供的额外信息进行预示 ,是完全有可能推断文章或句子各部分所表达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 ,并可从中得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可在课堂教学的具体活动中训练学生对阅读材料预示的能力 ,指导他们从多方面和多个角度去预示 ,包括文章整体内容、体裁结构、段落结构、词汇、所给的问题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认知和推理过程,除需要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及阅读技巧外,还需一定的语篇分析能力。文章借鉴Halhday & Hasan的语篇衔接理论,以及辛克莱(Sinclair)提出的实现语篇连贯的句际关系中的囊括和预示理论,论述并分析了衔接、囊括、预示三种使语篇连贯的不同手段在阅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东北作家古丁的长篇纪实小说<新生>中反映的幻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日民族关系的描写,及其对人生和社会的思索中,揭示作品深刻的寓意,透视作者在当时社会环境中所承受的心灵的磨难以及对新生的渴望与预示,表明作家凝重的历史责任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