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05篇
  免费   664篇
  国内免费   147篇
管理学   6271篇
劳动科学   155篇
民族学   254篇
人才学   545篇
人口学   119篇
丛书文集   8352篇
理论方法论   1674篇
综合类   11894篇
社会学   1235篇
统计学   317篇
  2024年   107篇
  2023年   370篇
  2022年   441篇
  2021年   595篇
  2020年   524篇
  2019年   414篇
  2018年   192篇
  2017年   287篇
  2016年   414篇
  2015年   756篇
  2014年   2135篇
  2013年   1516篇
  2012年   2126篇
  2011年   2239篇
  2010年   1979篇
  2009年   2195篇
  2008年   2229篇
  2007年   1791篇
  2006年   1757篇
  2005年   1590篇
  2004年   1511篇
  2003年   1424篇
  2002年   1203篇
  2001年   1104篇
  2000年   866篇
  1999年   326篇
  1998年   188篇
  1997年   125篇
  1996年   98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提供了一种关于现代理想国的原则框架.这个现代理想国继承了柏拉图理想国的哲学精神.但由于它与一种新的现实结合了起来,它便不再是一种"空虚的理想",而是一种理念得以在其中安家的现实.它实现了合理性与现实性之间的统一.然而,这一新的理想国也隐含着使个性消失的危险,它不可能也不应该封闭对新的可能性的...  相似文献   
992.
王海洋 《河北学刊》2007,27(2):44-46
“哲学”与“文化”亲缘的最深厚根基,在于人类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实践要求。文化哲学就是从哲学的视角出发,透过文化对象对人的本质和主体性境遇、对人类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作总体性的价值审视和观念把握,以期达成人的文化自觉。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化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文化热”催生了中国文化哲学兴起,近20余年来,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制约其深化的因素。面对当代人类的现实发展,文化哲学应当体现文化实践与哲学反思的双重自觉,即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共同致力于文化哲学的深化。基于这种考虑,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衣俊卿教授的《发掘文化哲学的理论资源》一文,从学理层面提出了文化哲学的三重理论思想资源,即实证性的文化历史资源、范式性的思想理论资源、现实性的文化批判资源,认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新世纪期待文化哲学的理论突破与创新;笔者的论文《关注整体性文化哲学的重要问题》,认为全球化使世界文化正在发生着整体性变化,因此,应当从人类文化实践的整体性价值诉求出发深化对文化哲学的理解;唐少杰教授的论文《文化反思与社会记忆》,则考察了作为文化哲学研究视域的“文化记忆”问题,读来引人深思;王海洋博士的论文《虚拟交往反思延展文化哲学的时代维度》,则集中讨论了当代网络文化实践所引发的虚拟交往的文化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993.
萧汉明 《河北学刊》2007,27(3):32-33
任继愈认为,中医哲学的科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自然哲学和科学哲学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内涵;二是通过其基本概念和范畴、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为全面把握中国哲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刘长林探讨了中医哲学的“元”创性问题,认为中医哲学的认识论从主客相融一体出发,所把握的是事物自然整体层面的规律。运用这些规律可以避免西方科学技术的缺失,并有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张其成将中医学的生命模型概括为“气—阴阳—五行”模型,认为这一关系性思维模式有助于揭示生命的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自相似性、自组织性的本质。萧汉明指出,中医学的思维是一种网络型思维,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思维原理,可以解决在宏观调节与总体把握复杂矛盾系统时遭遇到的困扰,进而有助于促进当代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94.
政党是现代化本身的历史性产物,而政党又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组织动员、发展稳定、利益协调、价值导引等重要作用。中国传统社会体制崩解逻辑是理解近代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关键,而近代中国追求现代化屡遭失败就在于缺乏坚强韧性的组织力量,这就呼唤着在中国场域中的先进政党出现。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自觉地担负起探索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持续不断地寻找和开辟一条适合中国基本国情的现代化之路,充分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之“能”,彰显出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主体性。  相似文献   
995.
征文启事     
2008年7月24日,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的一件大事———西藏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在拉萨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是搞好一切研究的思想基础和动力源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新的形势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进一步提供学理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深入推进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进一步发挥理论指导作用,国际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西藏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的成立,体现了新的历史时期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对哲学社会科学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作用的高度重视,体现了西藏宣传思想战线对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6·20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和落实的共识。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时代的要求和鲜活的实践,呼唤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创新,西藏的跨越式发展、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谐西藏的建设需要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界需要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牢固树立和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分析、解决西藏...  相似文献   
996.
公务用车,原本是为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方便工作、提高办事效率而配备的。然而,经过几十年车轮滚滚,有些公车已经“变了味”。一些领导干部的车越坐越高级,越买越豪华,换得越来越频繁。  相似文献   
997.
近30年来魅力/变革型领导理论一直是最活跃的领导研究领域之一,理论界有美化魅力/变革型领导的倾向,将其作为"有效领导"的代名词。事实却是,魅力领导存在阴暗面,可能会对组织和下属的长远发展构成危害。尽管有国外少数几位知名领导学家呼吁对公/私权魅力领导的区分,但仍然没有引起重视。本研究在区分魅力领导的"公权"、"私权"动机之框架基础上,从自我决定理论的视角探索了组织中公权和私权魅力领导对下属创造力的影响机制。基于388名领导和下属的配对样本,研究发现公权魅力领导能够促进下属的内部动机,而私权魅力领导削弱了下属的内部动机,下属内部动机分别中介了公权魅力领导和私权魅力领导与下属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工作自主性加强了公权魅力领导与下属内部动机之间的关系,工作自主性越高,公权魅力领导与下属内部动机之间的正向关系就越强。  相似文献   
998.
罗瑾琏  易明  钟竞 《管理科学》2018,31(2):105-119
 亲社会性沉默可能是唯一能产生积极影响的沉默行为,当前对亲社会性沉默的前因研究尚显不足。激烈的竞争环境要求领导者具备双元能力,关于双元领导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领域,而领导者结构化了员工的工作环境,将会影响员工的认知和行为,并且沉默行为主要由领导者造成。因此,探讨双元领导对亲社会性沉默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整合不确定管理理论和权力社会距离理论,以210名企业员工为样本,运用Spss 22和Mplus 7进行层次回归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探讨权力视角下双元领导对员工亲社会性沉默的影响,检验个人权力感知的中介作用以及中庸思维和权力距离导向的调节作用,揭示双元领导影响员工亲社会性沉默的内在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①双元领导正向影响员工亲社会性沉默,个人权力感知负向影响员工亲社会性沉默;②个人权力感知在双元领导与亲社会性沉默间起完全中介作用;③中庸思维负向调节双元领导与个人权力感知的关系;④权力距离导向正向调节个人权力感知与亲社会性沉默的关系。        实证检验双元领导对亲社会性沉默的影响,拓展了沉默行为相关研究;选取权力视角的双元领导为切入点,丰富了双元领导影响的研究;探讨亲社会性沉默的中介机制,从权力距离导向视角验证了个人权力感知对沉默行为的影响;通过引入中庸思维和权力距离导向作为调节变量,有效回应了管理学本土化研究倡议。研究结论对组织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9.
 创新对当代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它一般包括创意生成和创意推行两个阶段。已有研究更集中于探讨如何促进创意的产生,对创意推行的研究却相对匮乏。创意倡导是对新颖想法的积极推广,被认为是创新推行的关键。促进个体的创意倡导是推行创新的有效举措,然而理论和实践较少关注如何促进个体的创意倡导。        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探讨领导权力分享对个体创意倡导的影响,提出领导权力分享对个体创意倡导同时存在增益效应和损耗效应,在二者之间构建非线性的理论模型,进一步考察个体创新效能感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收集一家IT教育科技企业的62个团队共291名个体的问卷数据,使用HLM 7.0进行跨层次的层级回归方法检验领导权力分享对个体创意倡导的影响以及个体创新效能感的调节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领导权力分享与个体创新倡导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即当领导权力分享处于适中水平时,个体有最多的创意倡导行为。个体创新效能感在领导权力分享与个体创新倡导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即当个体创新效能感较低时,领导权力分享与个体创意倡导之间呈倒U形关系;而当个体创新效能感较高时,领导权力分享与个体创意倡导之间呈正向的线性关系。        从领导权力分享角度探讨创意倡导的前置因素,是对创新研究的一个有益补充。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分析领导权力分享的双刃剑效应,拓展了对领导力影响的认识。从实践意义上,研究结果启示管理者在促进个体创意倡导时,要警惕过度领导权力分享的消极作用,并且提高个体的创新效能感。  相似文献   
1000.
在"多"与"变"的时代,伦理道德何处是家园?必须寻找"多"中之"一"、"变"中之"不变"。其关键词有二:"精神"与"形态";理念是"回归‘精神’","皈依‘形态’";理论假设是建构"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现代伦理学理论,不外三种形态,伦—理形态,道—德形态,伦理—道德形态,其理想类型是"伦理道德一体,伦理优先"的精神哲学形态。20世纪的文明觉悟的本质,不是"伦理觉悟",道德觉悟,而是在伦理回归中的"伦理—道德觉悟"。个体生命世界、社会生活世界、伦理学理论内在"精神哲学"的"形态"同一性。现代理论体系中"伦理学"与"道德哲学"不只是两种话语表达,而且代表着两种不同传统和"伦理"与"道德"的两种不同"形态"取向,应当在"精神哲学"的理念和理论中加以统摄和整合。人类文明的终极问题,包括"我们如何在一起"的伦理问题,与"人应当如何生活"的道德问题,其中"我们如何在一起"的伦理问题历史与逻辑地具有优先地位。"精神"及其"形态",具体地说,伦理形态,道德形态,伦理—道德形态,就是精神世界、生活世界和现代伦理学理论中的"多"中之"一","变"中之"不变",是伦理道德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