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4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24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19篇
人才学   25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53篇
理论方法论   36篇
综合类   693篇
社会学   86篇
统计学   8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卢静 《青海社会科学》2006,(5):96-98,142
《考工记》是古代关于百工技艺的文献,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然而,对这方面尤其是对建筑美学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从建筑艺术的角度对《考工记》进行研究,认为它体现了“正”美和“奇”美的辩证统一,并以“执正以驭奇”的审美终效,获得巨大的艺术魅力。它所奠定的重要美学法则,对我国建筑的设计与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2.
近几年来,浙江城郊农村撤村建居过程中招赘婚姻比例上升。本文阐释这类现象背后的行动逻辑,即招赘婚姻的正功能,以及可能给农民市民化带来的负面效应,由此呈现农民市民化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63.
吕喜林 《阴山学刊》2003,16(4):19-24
《周易》本为卜筮之书,经历代儒生的改造,逐渐演变为哲理之书。之后,《周易》中的吉凶悔吝、福祸休咎,不再由神秘莫测的天命来决定,而是由人的道德行为及周围环境等主客观条件决定。《周易》中的吉凶并不是绝对的,吉和凶都是有条件的,并且不断地相互转化,吉凶最终取决于人为。“吉凶由人”是《周易》的基本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64.
明代学者在对“史才三长”论的探讨中提出的一些新论断,比之刘知幾等唐宋学者的论述更为明快,也补充了唐宋学者较少论及的内容。而其探讨的最突出成就,是最终将“史识”的概念定格在历史见识这一观点和识断的层面,并在此基础上特别强调品德对于史家的重要性,独立补充“心术正”“二善”“四善”等品德方面的要求,从而搭建了由才、学、识“史才三长”向才、学、识、德“史才四长”转化与演变的桥梁和纽带,为以“德”字配“才”“学”“识”三字的“史才四长”的提出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是明代探讨“史才三长”论,在中国古代学术发展史上取得的最为突出的成就。  相似文献   
65.
本文透过美国“新经济”高增长、低失业和低通胀率的宏观表象,对其深层的微观机理进行了剖析。分析表明,美国“新经济”的微观机理,是在高科技产品形成的网络中,高新技术企业由于网络效应和正反馈机制步入收益递增的自增强轨道,从而不断发展壮大,并支撑起宏观经济的良性运行。文章最后总结了几点由此引起的启发和思考。  相似文献   
66.
世人对于康熙末《正谊堂丛书》和同光间《正谊堂全书》(尤其是前者)的子目多所不知,甚至还存在张冠李戴的情况。因据《张清恪公年谱》、《正谊堂文集》和《续集》、《正谊堂全书》第一册以及《中国古籍总目》等的相关记载,对康熙末《正谊堂丛书》的编纂和刊刻,以及同光间的重刻情况予以考证,并对二者的部类和子目变化加以比较分析,从而否定《中国古籍总目》等贻误他人的著录。二者的刊刻,对于清代正统理学的传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7.
文章通过对黑水城出土的一批元代军粮文书的分析,认为阔端赤是元代基层军队中负责管理马政的人员,其军粮及其他开支由地方供应,其在军队中的地位和正军是相似的;在元代劄付中,凡引用圣旨、诏敕或令旨时,文书末尾都用汉字书写由头,反之则不用。  相似文献   
68.
身心健康是修道过程中自利利他的要件,因此维护身心健康的医药保健之学,自然会受到佛教的重视.在本文中.依<阿含经>"苦、集、灭、道"的四谛总纲,将病苦归诸四谛中的苦谛(八苦之一),依此一生命哲学的架构,来论述佛教对疾病预防、医药保健的看法,亦即善知疾病之苦(现状)、苦集(原因)、苦灭(目标)与苦灭道(方法).生命是物质和精神的统合,也是身与心的统合.疾病即是"四大不调",须要对症下药,调和四大以治身.而"四大不调"虽是生理现象,但是生理现象的形成,依然是因缘生法,有着身心交感、环境影响、业力牵引等等复杂因缘.环境牵涉到的因素十分复杂,而且大都无法操之在己.但身心交感、业力牵引,就与个人的作为有密切关系.情绪因烦恼而起伏,身体因嗜欲而伤损.病从身出,身依业起,业由惑生,惑唯心造,因此,心为病本.治本就要治心.依三增上学、八正道以治心,这正是佛教医学的精华所在.  相似文献   
69.
70.
作者通过数十年的研究和人生领悟,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假设:宇宙的本原乃是正宇宙和负宇宙的相互影响和制约。由纯精神构成的质量几乎为零的负宇宙同样五彩多姿。作者企图揭示精神运动的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