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33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8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73篇
社会学   44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重庆社会科学》2010,(9):121-122
早在“粤普之争”前,“上海话”风波就曾引发社会各界热议。一方面,开放前沿的上海人仍表现出对吴侬软语和海派文化的恋恋不舍;另一方面,新上海人对老上海人借语言排外的做法颇有微词。看似平淡的描写上海市井时的一句话,却引发了一场持久的风波。  相似文献   
82.
弘治十二年会试 ,李东阳、程敏政为考试官。给事中华昶弹劾程敏政鬻题与举人徐经 ,敏政、经俱下狱 ,祸连及江南才子唐寅。本文通过大量文献资料 ,对诸史所载该风波涉及人员进行考辨勘误 ,并得出程敏政未曾鬻题的结论。  相似文献   
83.
熊剑 《国际公关》2009,(5):89-90
一个复杂危机的时代 2003年的危机事件:CECT手机“中国种的狗”事件、罗氏”达菲”风波、长虹海外“受骗”风波、富士“走私”丑闻、麦当劳“消毒水”事件、红牛“进口假红牛”危机、格力”内讧”事件……  相似文献   
84.
据《新京报》报道,自从2007年1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公布该省安康市镇坪县发现了华南虎之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85.
创作于1979年4月的《乔厂长上任记》,呼应了从1978年底开始的全国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时代转型。然而,在历史转型的初期,人们对揭批查与现代化两个时代任务之间关系存在着认识分歧,再加上小说叙述的是1978年6月揭批查运动尚未结束、时代转型尚未开始时的故事,因此文艺界对蒋子龙处理揭批查的方式产生了争议。受文革遗留的种种历史身份与人事恩怨的影响,小说处理工厂人事问题的方式也引发了评价分歧。从《乔厂长上任记》评价风波,可以了解当时文学论争、文学批评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6.
王蓁 《经理人》2005,(9):87-88
近日,马先生来到位于北京方庄的 家XX超市,该超市正在搞“购物 满80元再加1元就送惊喜商品”的 促销活动。在购物满80元后,他来到服务台 询问“惊喜商品”,得到的答复是西红柿1斤。 马先生在购物时注意到,该超市的西红柿是 0.98元一斤,被当作“惊喜商品”后反而身 价上涨,以“加1元”的形式“送”给顾客。 该店负责人解释说,他们在收到顾客投诉 后,才发现出了这么尴尬的事。在公司策划 “一元换购一斤西红柿”的活动时,超市内 西红柿的价格是1.6元/斤,但海报印刷需 要2天时间,这个季节蔬菜的价格波动非常  相似文献   
87.
(一) 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四次审议原计划提交2006年初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因为北京大学法学院巩献田教授的一封公开信而“叫停”,由此引起了一场轰动一时的物权法“叫停”风波。2006年3月9日,吴邦国委员长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说,物权法草案列入今年的立法计划,待条件成熟时再提请审议,可以说为这场“风波”画上了一个句号。风波过去,物权法的立法程序已重新启动,但这场“风波”带给立法者们和全社会的思考并没有结束,给起步中的中国法治进程的影响是深远的,也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8.
高新军 《社区》2008,(4):33-35
从2005年底到2006年年中,笔者跟踪考察了美国马萨诸塞州西部艾莫斯特镇布鲁克住宅小区业委会的改选风波。这次风波所反映出的社区治理问题,也是我国很多住宅小区所共有的,但是美国人的解决方法,则为我们处理类似问题提供了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89.
标点风波     
那本来只是一篇很平常的作文,后经老师修改,文句变得十分优美,标点符号也用得十分恰当,老师决定拿这篇作文投稿。  相似文献   
90.
学界对于袁世凯的研究,随着上世纪80年代以来所谓"翻案式"的观点反正之沦落,颇形萧瑟.因此,重建史实至为关键.苏杭甬风波是江浙民众因不满政府手执草约,欲与英国续开谈判借款筑路,从而达到插手江浙铁路行为而起的一场声势浩大的风波,影响广泛,程度激烈.身处旋涡中心的新任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在该事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民众废草约、自筑路的呼声中,在朝中同僚顺应民意、拒绝续约的反对声中,甚至不顾御史的多次弹劾,袁世凯立场强硬,坚持借款改约,并最终签定与津浦合同雷同的<苏杭甬铁路借款合同>,使得自己借款筑路主张再次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