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12篇 |
免费 | 62篇 |
国内免费 | 2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686篇 |
劳动科学 | 25篇 |
民族学 | 131篇 |
人才学 | 190篇 |
人口学 | 53篇 |
丛书文集 | 1138篇 |
理论方法论 | 287篇 |
综合类 | 2424篇 |
社会学 | 811篇 |
统计学 | 15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33篇 |
2022年 | 37篇 |
2021年 | 45篇 |
2020年 | 54篇 |
2019年 | 28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46篇 |
2016年 | 70篇 |
2015年 | 85篇 |
2014年 | 312篇 |
2013年 | 326篇 |
2012年 | 351篇 |
2011年 | 625篇 |
2010年 | 654篇 |
2009年 | 492篇 |
2008年 | 454篇 |
2007年 | 354篇 |
2006年 | 458篇 |
2005年 | 371篇 |
2004年 | 226篇 |
2003年 | 193篇 |
2002年 | 168篇 |
2001年 | 156篇 |
2000年 | 140篇 |
1999年 | 76篇 |
1998年 | 31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8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少年中国与青春中华——20世纪初知识分子对中国形象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更替容易强化对时间流逝和历史变迁的紧迫感.20世纪初爱国知识分子竞相以“少年中国”和“青春中华”为题重塑中国形象,集中反映了这一代人世纪更替的自觉意识.“少年中国”和“青春中华”既区别于以“天下中心”自居的古典中国,更一扫“老大帝国”的暮气沉沉,追求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青春化. 相似文献
92.
信息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新的文学现象——“网络文学”与“80后”,网络时代作家群体扩大,作品变多了,文学被“祛魅”了,然而当网络文学以及“80后”的作品畅销图书市场时,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又“返魅”了。在这个文学自由被极大伸张的时代,文学仍应承担起启蒙人文精神的重责。 相似文献
93.
台湾自80年代以来,新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可谓方兴未艾,体现出以群体觉醒的姿态,由闺阁走向社会,由依附走向独立,传统意识淡化。女性主义意识高扬。尽管如此,它并没有远离婚姻、家庭这一女性文学的世袭领地,婚姻自主仍然是女作家们不懈的追求。不过,此时她们的生活视野开阔,文化素养精深,见事方式深刻,不再把自由恋爱、自主择婿当作争取婚姻自主的全部内容。因此,同样是婚姻题材,她们不象言情作家那样热衷于女性婚前的恋爱活动,即使有这方面的描写,也不带梦幻色彩,而是将女性在恋爱生活中的真相现实主义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她们也不象新闺阁作家那样平面地展示女性的婚姻悲剧,期待别人救援,而是深挖造成悲剧的社会、历史原因和女性自身的悲剧根源,并努力向社会开列出救治的药方。 相似文献
94.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在借用西方引进的纯文学观念和研究方法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批评有着自己特有的文学观念、批评话语。因此,用西方的文学观念和研究方法建立起来的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往往削足适履,不能反映中国文学的真实面貌。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古代文学研究界发出了重写“文学史”和“重新确立学术规范”的呼吁。在这一背景下.文学史和文学思想史研究的历史还原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提出来了,其中以罗宗强先生提出的文学思想史研究的历史还原最为代表。 相似文献
95.
20世纪90年代文学转型是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热门话题,然而在近10年中,这一问题未能有效推进,其症结在于研究者忽略了90年代文学发生的本土语境,仅仅依靠西方理论来解决中国问题,从而导致“断裂”说的流行。相反,如果研究者将90年代文学转型纳入80年代文学参照系中进行考察,就会清晰地看到90年代文学转型的发生与中国现代文学间的紧密联系,从而更加准确把握文学史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96.
一、人员构成的特点及接受职业教育的现状外来务工人员大规模进入杭州工作大约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本世纪呈逐年增加态势,主要分布于杭州的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住宿与餐饮业、批发与零售业等行业。外来务工人员近年来已经成为杭州劳动力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综合杭 相似文献
97.
随着80后这一代人的陆续长大,他们已经逐步占据了社会各行各业的主流舞台,在文学评论方面也对80后的评论趋于缓和,不再认为他们是文学的票友,也不仅仅把他们的作品看成为商品。80后这一代是幸运的,他们可以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生产自己的心灵笔记;但他们也是不幸的,市场经济下,商业化腐蚀的社会,让他们不知所措。每当理想和现实相遇,内心的选择和现实的矛盾让他们纠结,来自灵魂深处的愤怒迸发,流于笔下的是他们心灵成长的见证。他们在文学里抗争,以追求自由创造的人生理想为宗旨,反抗父辈的文化霸权,反抗学校模式化的单调枯燥规范学习生活,反抗虚妄的传统文化理念,最终以对现实生活的平民生活理解,完成对人类整体命运的认同和自我生命的感悟。 相似文献
98.
20世纪30年代广西当局训练了大批县政干部,虽然训练的组织形式和内容不断调整,但始终贯穿了如下特征:以思想认识训练为先导,注重行政法规训练,不断强化军事训练,具体施政训练方面贯彻“教”官施政的原则,训练的主导权由最高当局牢牢掌控,训练过程也是考核、选任或淘汰过程。这一时期的训练塑造了一批新型县政干部群体,增强了广西政权的凝聚力。这一效果的产生与系统的干部管理体系的运作、相对封闭状态下当局推动建立的良好社会政治氛围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99.
民初大量留美学生进入东大,由于个体活动与学术的必然联系带来大学整个学术气氛、办学模式的美国化倾向;留美知识分子以美国所受的教育训练,在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大显身手,其在东大的活动,成为中国现代科学、现代大学教育、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的开拓者.东南大学留美知识分子的集聚与离散从一个侧面提供了大学制度影响大学发展的样本,也从一个角度折射出了中国现代大学制度转型过程中外来化与本土化的困顿. 相似文献
100.
在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和利益结构加快调整的背景下,农民工群体步入代际转换的重要时期,“80后”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力军和生力军。“80后”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包括身份认同、对城市的认同、对乡土社会的认同和未来归属认同四个方面。应从政府、企业、市民和农民工自身四方面努力来推动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建构出一个基于公平机会之上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