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9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380篇
民族学   33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24篇
丛书文集   284篇
理论方法论   151篇
综合类   1020篇
社会学   215篇
统计学   21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66篇
  2012年   183篇
  2011年   192篇
  2010年   155篇
  2009年   159篇
  2008年   169篇
  2007年   147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119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1.
Drawing upon insights from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this article critically examines the origins of social enterprise and its emergence into the mainstream policy arena. It begins by relating the social enterprise idea to major non‐state/non‐private institutional traditions, including the European social economy, US non‐profits and the UK charitable sector, and places it within the specific field of economic and social welfare. In so doing, the article contests the idea that social enterprise is a new phenomenon in the social welfare field and proposes instead that the supposed ‘novelty’ of social enterprise as an organizational form and a subject of public policy lies primarily in the nature of the socio‐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ntext of the 1980s–1990s, during which time it became ‘en vogue’. The process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social enterprise and its ascension into the mainstream policy arena is examined in more detail in the case of England during the time New Labour was in office and beyond, and lessons are drawn from this experience concerning both the role that social enterprise plays or is expected to play as a vehicle to address economic and social needs, and how this is intertwined with both a dominant neo‐liberal discourse, as well as alternative perspectives that emphasize more equalitaria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s.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some reflections in relation to the apparent consensus that seems to exist around social enterprise as a legitimate subject of public policy and the resulting social enterpr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which is currently taking place in England.  相似文献   
912.
This article presents findings from a survey of 440 Singaporeans on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welfare and welfare recipients. Attitudes were generally favourable, but sentiments towards higher taxes to help the poor were ambivalent. Controlled for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poverty sympathizers’ and affiliates of opposition political parties held the most liberal views, but were not more willing to pay higher taxes. Instead, poor respondents on the one hand and highly educated respondents on the other hand were more willing to pay higher taxes. Knowledge accumulation and beliefs about causes of poverty were strong predictors of attitudes. Effects of personal values and self‐interest were less evident. Couched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an economy that has experienced rapid transformation and one of the widest income inequality in the developed world,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critical juncture of social response and policy choices that Singapore finds itself.  相似文献   
913.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均衡性,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不仅是我国一项长期重要国策,也使其成为社会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将空间计量模型与面板分析方法相结合,以我国省域经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从而对我国省域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和所受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不同,对经济发展有持续显著正影响的因素有:人力资本、人口资本、市场化进程和财政支出等。据此本文提出若干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经济协调增长。  相似文献   
914.
李云霞 《河北学刊》2005,25(5):186-189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其经济发展所呈现的主要优势为:经济增长速度快、制造业闻名世界;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利用外资成绩明显。而印度经济发展的优势为:拥有一批国际知名私人企业和知名品牌;服务业特别是软件产业是其经济增长极;有运转良好的金融体制和较完善的法律体系等。因此,加强对印度经济发展的关注、借鉴和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15.
现有的关于产业规制中的政府和厂商决策行为的分析和研究,受理性经济人范式的影响极为深刻,它通常以效用最大化为原则将政府和厂商的行为属性理解或描述为理性决策.其实,无论是产业规制中的政府立法、司法和执行的实际运作,还是垄断性或竞争性厂商对规制政策的应对,都或多或少存在着非理性决策的成分,并且其决策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偏离效用最大化.规制经济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对政府和厂商的决策行为及其属性的研究,而研究决策行为属性则需要有可行的分析路径.如果我们在评说规制经济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能对政府和厂商的行为属性有创新式理解,将有助于规制理论框架的重塑.  相似文献   
916.
本文首先分析了经济开放、城市化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然后利用我国1995~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系统广义矩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化水平是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经济开放在总体上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但存在区域的差异性,即它显著地加剧了我国沿海地区的收入差距而对内陆地区却起到缩小的作用,入世以来经济开放对我国整体收入差距的扩大效应有所缓和;但如果考虑经济开放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则经济开放度的提高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相似文献   
917.
“人肉搜索”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舆论监督功能,但不可避免伴随着诸多负面影响.“王菲案”作为人肉搜索隐私侵权的典型案例,其核心是如何确定隐私权及对应义务的内容与界限.权利的维护需要成本,当权利的实现成本低于其收益时,权利人才有足够的内驱力去维权.侵权责任法通过降低维权成本激励被侵权人维护自身的权利,通过增大侵权成本阻止潜在的侵权冲动.基于成本与收益的考量和各方利益之平衡,网络侵权法律救济体现了“防君子易、防小人难”的旨趣.  相似文献   
918.
白雪瑞 《北方论丛》2011,(6):137-140
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更加凸显。中国是转轨—转型国家,发展理念的转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结构的转换、经济制度的变迁是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的关键因素。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逻辑,就是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转化为约束人们行为的法律和制度,从而改变具体经济活动中个体的行为方式,最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具有科学发展理念的创新型人才,依靠其推动科技进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直接动力。  相似文献   
919.
本文利用“五普”的抽样资料分析了迁移专业技术人员在迁入地、迁出地、职业类别、年龄、性别比例、平均受教育年限以及其他方面的分布特征,并且从数量上分析说明这些特征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论述人力资源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而且人力资源一定要从数量和结构两个角度按照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进行合理比例地配置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以及区域经济高速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920.
刘琳 《南方人口》2006,21(1):11-19
改革开放后的20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时期,人口迁移无论从规模或强度的强势状态激发了我国学者的研究兴趣。虽然我国目前也有相当数量的研究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影响的文献,但定性分析占主导地位,而定量分析较少,即便有,其方法也较单一。本文将运用定量分析为主的方法,基于2000年的人口普查资料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来关注不同职业的迁移人口对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影响力,以力争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也算是为立足于这一视角的研究的深入提供方法和途径上的初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